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更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创新和积累。纵观历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赢得亿万民众的认同必然也需要一个过程。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以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转化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便于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群体意识,被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要注意将理论宣传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解答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避免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为空头说教。
二是要加强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科学地阐明了价值与真理在实践基础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真理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至今发挥出真理的熠熠光辉,其原因就在于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其基础和支撑。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理论框架、具体内涵、实践要求等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积极要素,将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的新内涵新诠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烙印;要深入研究国外在培育和建设价值观方面的有益做法,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吸收借鉴能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要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价值共识和主要分歧,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价值理念,形成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凝练出内涵更加丰富,践行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发挥执政党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正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发扬光大。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者、倡导者、弘扬者和领导者。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积极探索和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她不仅将先进的价值理念书写在自己高擎的精神旗帜上,也实践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党领导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得以逐步确立和显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楷模,如夏明翰、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郭明义等,他们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彰显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善美,发挥了共产党员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对发展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公信力,提升人民对党的信心和信念,充分发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传播者和奉献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在价值实践领域中形成的认知成果,善于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要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由自发上升为自觉;要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文化氛围,搭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平台,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既能时时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精神纽带”和“最大公约数”维系全体中华儿女,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才能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