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减灾救灾调研报告(2)

新形势下减灾救灾调研报告(2)

核心提示:以乡镇政府为枢纽,明确责任人,由分管领导负责灾情信息管理工作,民政办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灾害信息员,负责灾情收集和传递工作。以村级组织为终端,村村选配信息员。灾害信息员要认真把握,及时完成灾前、灾中、灾后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救灾资金总量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近年来,我市灾害频发,受灾地区抗灾能力较差,因灾致贫现象较为突出,常年需救助的人数多,每年需救济人口数和救济款数量大,上级拨款与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缺口,上级实际下拨救济资金数量与我市实际需救济存在较大缺口,资金困难矛盾十分突出。救济资金不足,影响和制约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二是社区和农村减灾基础薄弱。我市是鄂中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资源输出大市,常年外出经营、务工人口超过30万,村中青壮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减灾救灾缺乏基础性群众力量;社区和农村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相对滞后,公众对减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患意识浅薄,存在侥幸心理,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基础建设较为脆弱。

三是乡镇信息员队伍建设需加强。部分乡、村灾害信息员队伍多数频繁换动,特别是村级灾害信息员主要由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因村级事务繁杂,时间、精力有限,导致灾害信息员队伍无法保持相对稳定。部分乡镇信息工作员忙于具体工作,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胜任灾害救助工作。

四是减灾救灾信息化手段相对滞后。气象信息预报、水情(警)预报、灾害信息应用平台、冰雹防治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灾害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应急救助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五是救灾资金分担机制不健全,应急保障措施还不力。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短时间内难以筹备到足够的应急救助物资,除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外,缺乏其他通信系统,一旦遭遇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无法保障应急指挥通讯畅通。应急队伍装备配备不足,面对灾难往往无法开展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乡镇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救灾工作经费,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灾救灾精细化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

四、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建议

一是增强灾害管理的协调机制,推动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在综合减灾的日常工作当中,与单灾种管理机构合作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综合减灾工作的成效。因此,要按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打破部门分割的界限,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防工作机制,加强党政机关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各层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各辖区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民政、气象、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有关灾害主管部门之间灾害信息的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密切配合,协同应对,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减灾工作联动机制。

二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和灾害易发地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面向城乡社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减灾救灾科技水平。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是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美国和日本均极为重视先进科技装备在减灾领域的应用。借鉴美日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现有的各灾种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和各种灾害信息传输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灾害信息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开发建设和系统集成建设,确保自然灾害信息得到快速收集、分析处理、损失评估,增强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依托移动、电信等通讯部门组建灾害信息发布平台,由灾害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发布到各乡镇书记、乡长、乡镇灾害信息员、村级灾害信息员的手机上,及时做好应急反应。

四是加强乡镇信息工作员教育培训、管理力度。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基础知识、灾害信息管理、职业安全基础知识、相关法律与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积极推进乡镇民政灾情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着力提高乡村灾害信息员的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质量。以乡镇政府为枢纽,明确责任人,由分管领导负责灾情信息管理工作,民政办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灾害信息员,负责灾情收集和传递工作。以村级组织为终端,村村选配信息员。灾害信息员要认真把握,及时完成灾前、灾中、灾后工作任务。强化工作纪律,严格执行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速报、2小时初报和灾情稳定前零报告制度以及主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联络渠道畅通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切实提高其履行职责的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减灾救灾资金分担机制,加强应急装备的物资储备基本建设。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健全减灾救灾资金分担机制,落实每年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多方筹措资金,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基本设施和储备功能,购置必要的、符合地方实际的救灾物资,确保灾后各类救灾物资及时供应;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机构自身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摄影摄像工具和办公设备,预算必要工作经费,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参考决策能力和灾害应对工作能力。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