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的体制机制

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的体制机制

智库,是助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智囊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保持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大道行思的智慧谋略,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对我国的智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今天,我国智库不仅要苦练内功、自我提升,还应该放眼世界,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与博弈的体制机制,真正让中国智库在世界上发出声音,引起关注。

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的体制机制

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的体制机制

1.我国智库存在的阶段性缺陷

我国智库正在蓬勃兴起,但整体现状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缺乏清晰的智库定位。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新型高端智库的定位应该是:着眼于实现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和外交强国的百年梦想,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战略和正确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从总体上看,我国按照这一定位规划自身发展的智库并不多,能够提供具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思想产品的智库更是明显不足。很多国际一流智库往往以公共政策研究为主,而我国正缺乏这类能在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和国家政策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智库。与此同时,我国的第三方独立智库也有待发展。

缺乏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智库议题或方案。我国相当一部分智库自主提出议题和方案的能力比较薄弱,提出的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或者限于对已有的政策、观点做出诠释,难以形成高水平的“中国议题”和“中国方案”。议题质量不高,就会导致智库缺乏独立的、内容鲜明的、有预见的、足以影响决策的观点。同时,较之于政界、学界,我国智库缺少语言特色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库成果的传播与转化。

缺乏新型智库的运营模式和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些智库部门化色彩、行政化色彩、官本位色彩浓重,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约束了思想产品的创造和创新。智库存在作风机关化、分配平均化、运行低效化等问题。全社会的智库研究资源较多地呈现出分割化和碎片化,跨领域、一体化、协同化进行战略设计的体制尚未形成,整体设计能力较弱。还有些智库在尝试进行跨领域战略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政府对研究成果的包容度不够等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