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展现中国政党制度优势 (2)

在比较中展现中国政党制度优势 (2)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代表少数利益集团与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  

政党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桥梁,是利益表达的工具。在多党制下,政党在利益表达问题上是代表部分还是代表全体,始终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地:不体现自身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政党难以存在;但如果仅限于表达自我,就必然使得社会基础受限;超越自身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能获得更多的选票上台执政或参政,但可能失去自己传统社会支持基础。对西方国家政党而言,此种矛盾状态伴随始终。在社会整合方面,西方政党制度实质上只是整合一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另外,西方国家基于地域、语言、族群因素产生的政党,它们的偏激要求和行动,容易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对立,政党制度进而难以实现对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整合。  

中国政党制度在利益表达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坚持政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界别各方面利益,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社会整合方面,中国政党制度有效地调节社会利益矛盾,整合不同利益群体要求,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的有力保障。  

公共权力监督:恶斗扯皮与互相监督  

常有人想当然认为,西方政党制度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功能强。实际上,在美式两党制中,政党制度仅在总统、国会和法院这一权力结构之间起联结作用,在国会参众两院运作中,在野党对政府的监督经常演变成两党恶斗。一般来说,多党制有利于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因其联合政府不仅要面对议会内反对党议员的质询,同时也要面对来自政党联盟内友党的监督。但与此同时,多党制往往意味着在现有体制所建构的权力划分之上,附加上另一层权力划分,因此,往往导致政府更迭频繁、施政能力软弱、重大决策迟缓。  

中国政党制度本身就内含监督机制,在最初构建多党合作这一制度时,也同时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这种监督机制包括:民主党派被选为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成员,在人大履行其职权的过程中对政府实行监督。民主党派出任政协委员,在通过政协组织进行的协商活动中,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执政党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直接与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党派在协商中以批评、建议、反映情况等方式监督执政党。  

综上所述,中国与西方政党制度均扎根于国情的深厚土壤,各有运行轨道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方法,均构成本国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国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的内在优势: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在全面总结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发展完善。既能保障执政党和政府实现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使民主党派在公共权力运作、对执政党和政府有效监督及现代化建设中大展宏图;既能避免一党独裁造成的万马齐喑、扼杀社会健康政治力量的弊端,也能避免多党竞争导致的相互倾轧、政治动荡、社会分裂的混乱局面。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