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力有效性与体制转轨:中国经验解读

国家能力有效性与体制转轨:中国经验解读

当代西方转轨研究学者经常感到困惑:为什么中国在一党执政的体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改革发展成就?这已成为转轨理论的一个“谜团”和争论热点。制度主义学者比较注重中国经验但缺乏系统分析,新古典主义学者则基本持怀疑态度。本文通过对转轨国家实践的回顾总结,与对不同转轨理论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可以保持国家能力有效性,而国家能力的有效性恰恰是保证改革发展成功的重要前提。这一实践经验无疑丰富了现代政治学、经济学对转轨问题的认识。

保持有效的国家能力是实现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国家能力是指政府建立国防体系、法律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和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等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它既取决于韦伯强调的政府自身的组织化与自主化程度,也取决于托克维尔关注的政府与外部社会的契合程度。如果一个政府既拥有强大能力,又能够有效地运用它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就说明该国具有国家能力有效性,或称“国家有效性”。当然,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观念、社会道德资本、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成熟程度等差异,国家能力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市场经济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保持国家能力有效性不仅是一般社会健康运行的条件,更是体制转轨国家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成熟市场经济体相比,转轨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有更大的需求,无论是新的市场体系构建,还是社会失序的控制,抑或转轨不确定性的弱化,都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能力来支撑。同时,转轨又要求政府机构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这在短期内也潜伏着“转制”过程削弱政府能力的风险,亨廷顿对此早有预见。正因为此,保持国家能力有效性对转轨国家至关重要,阿罗、克莱因、斯蒂格利茨等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此持肯定态度。

从30余个国家的转轨实践来看,其绩效与国家能力有效性直接相关。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实行了向西式民主制的平稳转型,其国家能力及有效性都经历了初期削弱、随后增强的“U”型变化,经济绩效也显示出类似轨迹。俄罗斯等一些独联体国家及部分前南联盟地区国家,由于联盟解体导致的种族与宗教冲突、地区分裂与内战等原因,国家能力在转轨后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能力崩溃”,大致走出一个“L”型,导致经济深度衰退、恢复缓慢,改革也是走走停停。

中国的情况独树一帜。我们是在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实行转轨,采取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亦步亦趋的方式,政府能力在职能转换过程中基本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国家能力持续上升的“J”型轨迹。中国共产党始终有力地统揽改革全局,社会稳定,政令通达,有效地推进诸如“双轨制”“分权承包”等一系列独创性改革措施,实现了转轨国家中绝无仅有的30余年经济连续高增长与社会繁荣发展局面。所以说,保持强而有效的国家能力,是中国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