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2)

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2)

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诸多为政之理值得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凝聚民气国魂的丰厚滋养,也以其富含的关于为政之理的思想智慧,启示着我们当下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这些关于为政之理的思想智慧,表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其中的许多基本理念诸如“以民为本”、“以公为先”、“以和为贵”、“刚健自强”、“创化日新”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味和镜鉴。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历来强调“民惟邦本”,在君民关系上突出民的重要地位,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为政的根本要务,就是要“恭承民命”,推行爱民利民的仁政,唯有“重民”、“富民”、“保民”、“安民”,“养民也惠”、“泽加于民”,为政者才能“得民心”,国家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这种“得民则治,失之则乱”的认识以及主张“政得其民”的为政理念,无疑有其深刻洞见。

又如“以公为先”,这种民本思想要求治国者将天下万民视为天下的主体,而不能将一己、一家之私视为天下主体,要求为政者在治国实践中抑制、屏除自己的私利私欲,“夙夜在公”、“以公灭私”、“行公去私”、“公而忘私”,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百姓亲赖、实现天下太平。再如“以和为贵”。中国古人视“和”为“天下之达道”,不仅用“和”解释宇宙的生化流行,而且用“和”来规定人的心性修养目标、人际交往准则,甚至把“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这种人与万物合为一体的博大胸襟,视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华文化强调“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等。“政通人和”以“以公为先”为基础和前提;“协和万邦”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中华文化有关为政的思想智慧还特别强调“刚健自强”、“创化日新”。刚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大勇之言,就是刚健自强、勇于担当精神的鲜明写照。刚健自强还体现为对坚贞不屈的恒心和毅力的尊崇。古人解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道远”,“任”和“道”,即以仁德平治天下的责任和路径。中华文化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创化日新”思想,强调“穷则思变”,主张“革故鼎新”。这些成为激励着中国历代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的闪光智慧。

重民、尚公、贵和、尊德、行健、化新等为政理念,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治国智慧的精华,反映着许多治国理政的“古今共通之理”,是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应当认真梳理、积极开掘的慧思之源。

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治吏经验。无论是以民为本的仁政理想,还是以德为先的德治原则,要落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之中以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重要环节在于各级为政者能够在崇德修身的基础上做到亲仁廉洁、公正无私。“廉者,政之本也”、“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因此,治国之要,首在治吏。

传统治吏实践注重德、法并用。“重德”既表现在官员的选拔任免上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考察,主张“爵人以德”、“以德就列”、“位各称其德”,也表现在士君子、为政者应时时加强自我道德修为,并将修身齐家的道德活动视为政治活动本身。围绕着个体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包括“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洁己以进”、“知行合一”等一整套正己修身功夫。治吏中的“重法”表现在强调依法治吏,重视廉政制度建设。中国古人在廉政建设实践中开展了宝贵探索。

在当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如何从严治吏?传统文化中德法并用的治吏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诸多镜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