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

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

战略制胜的伟大丰碑

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战略制胜,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胜利。毛泽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和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而战略思维、战略智慧,则是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光辉之点。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他对抗日战争的指导和观察,始终是着眼于战略全局的。针对国民党政府不发动群众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全国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反复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这一切,离不开动员老百姓。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有力地武装了全党、全军,有力地动员了全国人民,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牢牢把握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针对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和国内“亡国论”、“速胜论”的论调,先后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所处时代和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四个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准确判断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战略阶段,预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

毛泽东游击战争战略思想,第一次把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敌后游击战争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充分利用本土防御优势、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形式。配合正面战场上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行动,八路军、新四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坚决地深入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谱写了中国人民气壮山河、威武雄壮反侵略的壮丽篇章,造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来说,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这样就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这是中国的国情军情决定的,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这样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开辟敌后战场并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共同对日作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伟大创举。这一战略举措,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战略包围为战略反包围,与正面战场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到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人类战争史已经充分证明,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战争是包括政治力、军事力、经济力、文化力、外交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博弈,说到底是战略的博弈。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者自胜,败者自败,看似偶然性在起作用,实则必然性在起作用。而对一个国家来说,战略思维、战略决断能力的有无和优劣,则是决定性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幸运的。我们不但造就了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且造就了像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样卓越的军事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