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迁安,“皮影抗战”那些年

河北迁安,“皮影抗战”那些年

摘要:迁安地处长城脚下,冀东腹地,也是历史上北方皮影流传区域的中心枢纽位置。迁安皮影史上有众多杰出影人,像“箭杆王”赵紫阳、“簧腔圭臬”李秀、“影界金少山”历景阳等。而在70年前,一批艺人们以唱影的形式走街串巷、宣传抗日、诱敌伏击,为抗战宣传,吸引人们加入抗战队伍,成为迁安皮影史和中国抗战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迁安博物馆内的抗战雕塑

系列报道一:与杨靖宇齐名的抗联名将陈翰章 遗首漂泊他乡73载  视频

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河北迁安皮影,曾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皮影流派之一,是中国皮影祖宗级的珍贵遗存。

迁安地处长城脚下,冀东腹地,也是历史上北方皮影流传区域的中心枢纽位置。迁安皮影史上有众多杰出影人,像“箭杆王”赵紫阳、“簧腔圭臬”李秀、“影界金少山”历景阳等。而在70年前,一批艺人们以唱影的形式走街串巷、宣传抗日、诱敌伏击,为抗战宣传,吸引人们加入抗战队伍,成为迁安皮影史和中国抗战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网“我的家乡,我的好儿郎”主题采访组记者一行近日来到迁安,走访这些老艺人及他们的后代,听他们讲述七十年前那些有关皮影抗日的故事。

诱敌伏击,药捻子影社唱影抗日

说到皮影,在迁安,郭宝皮影传承馆家喻户晓。馆长郭宝是位皮影制艺人,2001年师从有“一代宗师”之称的刻影艺人王珍,2003年成立了郭宝皮影传承工作室。2014年,郭宝皮影传承馆在迁安落成。

郭宝和妻子陈海云与师父王珍合影

郭宝皮影传承馆作为冀东最大的皮影艺术个人展馆,有很多介绍迁安皮影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引记者注意的要数名震冀东的”药捻子影社”了,郭宝跟记者介绍 :“药捻子影社可以说是真正利用皮影在抗战中打了一场胜仗。”

药捻子影社其实原名是抗联会影社。1944年6月,迁卢青联合县为配合抗日宣传,成立了抗联会影社。影社当时演出过《火烧潘家峪》、《张国安反正》、《张悦刺特》等剧目配合抗日主题。

有一天,影社在迁安城外三里地的胡各庄唱影,演出剧目《枪毙王朋》,演员在戏中大骂汉奸特务,诱敌出城,事先埋伏好的战士打了伏击,共计死伤俘虏敌军170多名。此次皮影演出是诱敌导火索,因此抗联会影社在冀东地区留下了“药捻子影社”的美誉。

八旬老伯安凤来为在皮影传承馆表演皮影戏

曾担任抗日通讯员的叶建国是活跃在药捻子影社的一员。

“当时他们就跟着八路军走,利用皮影戏来发动群众,经常到敌人据点附近唱影,敌人出来了他们就走。” 叶建国的老搭档、迁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徐春瑞说,他经常听到叶建国提起当时在部队利用皮影抗击日寇的故事。

解放后,为传承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叶建国还和老搭档徐春瑞、赵田三人一起创作了《战蚩尤》、《劫灵车》等新影戏,成立了皮影协会。

皮影协会成立的那天,叶建国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让皮影歌迁安、唱迁安,打出迁安品牌;让皮影走出迁安,走出国门;培养新人,让皮影艺术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叶建国老人带着这三个愿望去了另一个世界。

开明士绅刘老恩捐献影箱支援抗日

郑昆对记者说,刘老恩当时开药铺,在他的药铺里,富人花钱,穷人治病

在冀东,刘老恩献影箱支援抗日已成为人人传颂的佳话。

从迁安蓄牧局离休的90岁老先生郑昆,曾参加过抗战,满头白发,精神甚好。

他告诉记者,刘老恩原名刘恩波,外号刘老恩,也称恩老爷,迁安县城东毕新庄人。郑昆说:“刘老恩当时开药铺,在他的药铺里,富人花钱,穷人治病。可以说是行医济贫。”

抗战期间,社会动荡,皮影行业不景气,因为刘老恩走街串巷地行医,人脉广,消息通,谁能唱影哪家需要唱影他都知道,所以有影人就把皮影箱卖给了他,刘老恩召集了一些影匠,成立了一个皮影社。郑昆说:“他家就有皮影棚,为村民演抗日剧,有时候也去周边村子演,大家都去看。”

刘老恩有四个儿子,老大刘梦舟在家里会演皮影,老二刘汝辑是教书先生,老三刘汝林和老五刘汝维都参加了抗战,老四幼年去世。其中,老三刘汝林曾在日本留学,会说日语,在抗战期间表现突出。

1938年,一场抗日武装大暴动席卷了整个冀东大地。刘老恩的三儿子刘汝林参加了此次暴动。1940年,为激起群众的抗日热情,十二军分区想要成立一个皮影队宣传抗日,但资金匮乏。刘汝林知道父亲有一个皮影箱,就说服父亲把皮影箱捐给军区。

刘老恩起初并不愿意,刘汝林劝说父亲:“大敌当前,各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家可不得做点贡献么?”最终,刘老恩同意了捐献影箱。

影匠们跟刘汝林说,其实恩老爷早就想通了,就是舍不得我们这些影匠。捐献了影箱,刘老恩对跟着自己的这些皮影艺人说:“去吧,到部队演出,照样有你们用武之地。” 于是,这些皮影艺人们开始“用毛驴驮着影箱宣传抗日”。

当时,郑昆经常去刘老恩家看皮影戏,结识了思想进步的刘汝林。他回忆起当时返乡探家的刘汝林,穿着西装革履,非常气派。

刘汝林撩起自己的西装,腰里别着两把崭新的手枪。

“这是干啥的?”刘汝林问这个小弟弟郑昆。

“打鬼子的。”郑昆说。

“怕不怕?”

“不怕!我也要像你一样当八路,打鬼子。“

这次见面,坚定了郑昆从军的信念。

之后,曾任迁卢抗日联合县县长的李焕章带郑昆参加了八路军,并介绍其入党。

迁安“洋八路”献身天津地下党工作

提起劝父捐影箱的刘汝林,迁安当地的老百姓人无人不晓:“刘汝林,就是那个‘洋八路’呗!”

李焕章在《历史在闪光——迁安革命故事》中这样描写刘汝林的形象:“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拄着文明棍儿。”但就是这样一位和传统八路形象格格不入的“洋学生”, 作为地下党在天津潜伏多年,往返于天津和迁安之间为部队置办急需物品,摸进敌占区整宿截听鬼子的电话线路,最终在日本投降前夕英勇就义。

行医的家庭背景和留学日本的经历影响着刘汝林,革命热情和救国理想在胸中升腾。1942年,受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影响,刘汝林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地下党潜伏天津,截听敌方电台,成为天津一个重要联络点,并为部队供应电池、枪弹等物资。

听说刘汝林在天津结识的妻子邢少华还在世,记者来到了刘汝林的家乡迁安扣庄乡毕新庄。

刘汝林的儿子刘孟庚,带领记者来到他们家的小平房,据他讲这是政府资助2万加盖的。家里光线有些暗,桌子上还摆着几张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鼻梁高挺的“帅小伙”,刘孟庚说,这就是他的父亲刘汝林。旁边照片上那张眉清目秀、端庄娴静的女子,就是自己的母亲邢少华。

左图为“洋八路”刘汝林,右图为其妻邢少华

刘孟庚老母邢少华,九十六岁,腿脚不好,但头脑清楚。老人坐在轮椅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覃磊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