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七夕乞巧的文化意义(2)

摘要:为什么在七夕乞巧?七夕的祭祀礼仪有什么思想背景?七夕节祭祀品为何选择蔬菜瓜果?本期讲座中,专家以柳宗元《乞巧文》作为个案展开分析,指出如果说生活技巧是妇女第一需要,那么求爱、求子嗣则是妇女的第二需要,这些方面的需求对于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祭祀是夜晚进行的,那是因为只有夜晚人们才能看见牵牛织女星。按照传说,织女七夕即将与丈夫牵牛相会,自然十分高兴。民众趁机祭祀她,向她祷告。这个时间选择很有道理。祭祀对象是织女,不是牵牛。因为她是天之女孙,而且只有她才掌握“巧”,跟牵牛无关(牵牛星是掌管水陆交通要道的)。古代妇女主要目的是乞巧,正是柳宗元女仆所说“组絍缝制,将无滞於心焉。为是祷也。”这当然跟妇女的社会分工直接相关——所谓男耕女织是也。

古代妇女有所谓“四德”。《礼记·昏义》云:“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个“妇功”就是纺织、刺绣、缝纫之事。当然,《后汉书》班昭《女诫》所说“妇功”云:“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在纺织之外,增加了做饭。总之,纺织缝纫是古代妇女的主要社会职责。因此,妇女乞巧,充分反映了她们的生活需要。这是女性的第一需要。因此,乞巧习俗得到普遍流传。织女这个传说人物实际是古代天下妇女的典型代表。

当代女性不大做缝纫工作了,对乞巧的需要就弱化了。所以,现代七夕节衰亡是有现实原因的。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现代激进知识分子对传统节日的盲目批判造成的。五四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乞巧。《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风记·岁时琐记》对南京乞巧有批评:“七月七夕五更时谓有巧云见于天半,于是闺女皆乞巧焉。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而有种种名称,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牵强附会,以占休咎。”在现代激进主义知识分子攻击下,乞巧基本消亡。

二、乞巧仪式

柳宗元家举行的七夕祭祀,祭品是面食和蔬果。尤其是其中的瓜还剖成犬牙交错的形状。第一,没有肉食。表明这个祭祀不是大型祭祀。第二,主要是水果,跟织女的职掌有关。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主瓜果》:“纬书:‘何鼓(河鼓)星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晋(书)·天文志》云:‘织女三星,天女也。主果蓏(luǒ,草的果实)、丝帛、珍宝。王者至孝,神祗咸喜,则织女星俱明。”这是从信仰方面的解说。现实层面,则是七月初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三、求爱、求子嗣是妇女的第二需要

古代妇女除了需要心灵手巧之外,实际还需要可靠的爱情婚姻。因为,妇女再心灵手巧,她主要是主内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家庭主要生活资料要依靠丈夫的劳动所得。因此,七夕除了乞巧,还要祈求爱情。这就是第二节西汉部分所讲的七夕求爱情、求子嗣的习俗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也需要女性为社会生育下一代。

如果说生活技巧是妇女第一需要,那么求爱、求子嗣则是妇女的第二需要。这方面对于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①见侯杰、秦方《中国七夕节民俗文化考略——从华北到全国的初步考察》,转引于《名家谈牛郎织女》第2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