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启示录: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

抗战胜利启示录: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

关于抗日战争,七十年以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纪念。我们记住了,中国军民在战争当中打得有多悲壮、多顽强,日本鬼子有多凶恶、多残暴。然而除此之外,有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更加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为什么一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人类文明顶峰的民族,在19世纪后半段至20世纪前半段这段时间,会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为什么一个曾经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的民族,会在同一时间崛起,并且把自己曾经的老师打到濒临亡国的境地?

或许可以从以下两个字中找到答案:经济!

侵华战争,中国百余年积弊总爆发

古往今来,无业之财,无势之业,无不如同沙上之城,一时看着或许辉煌无比,长远来说却都难以为继。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中国百余年来的屈辱史,恰恰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辞海》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是:“1.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制度和运转……”其实如今我们语境中的“经济”这个词,它的含义比过去要窄了很多。传统上,中国古人对于“经济”的理解应该是“经济天下”,此处我们权且将这一概念称为“大经济”。

简而言之,对一国的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势、业、财。所谓“势”,包含有一国的地缘、自然资源、人口、社会体制;所谓“业”,在近代至少应该包括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以及军力;所谓“财”,则是如今一般意义上的财富,譬如外汇、黄金等等,不一而足。

古往今来,无业之财,无势之业,无不如同沙上之城,一时看着或许辉煌无比,长远来说却都难以为继。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中国百余年来的屈辱史,恰恰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害,最早开始于甲午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在东南沿海省份已经搞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也已有二十六年。

以“财”而论。直到庚子之役前夕的1900年,中国的GDP依旧占全世界的11%,同期日本更仅占2.6%;甲午战败后,清廷仅对日赔款折合为当时日元就达3.65亿,而同年日本全国经济总量才2.15亿日元。可以说,中国完胜日本。

以“业”而论。两国开始工业化的时间大致相当,中国还略早于日本;二者的具体操作大同小异,都是师承西方工业国,都是以兴办西学和近代工业体系为主;武器装备上,两国同样不存在质的差异。可以说,中日大致打成了平手。

真正的问题恐怕在“势”上。洋务运动的大背景是,自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极大的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节制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真正推动洋务运动的其实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东南诸省的政治精英,在获得了近代化的工业基础的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政治博弈,也在不断趋于激烈。一场颇为宏大的近代化运动,带来的却是内耗的进一步加剧。

一场洋务运动,得其财,创其业,却终未强其势。

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仅结束了幕府统治,重要的是通过“奉还籍册”运动,削弱了“大名”们对地方的控制,将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直接达到基层,建立起了一套统合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体制。

两者比较,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面对的并非是“中国”,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派系乃至个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