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启示录: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5)

抗战胜利启示录: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5)

经济天下,呼唤“大安全观”

经济层面的任何行为,都必然会影响到工农业体系完整度、地缘安全乃至社会伦理。我们没有理由把它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去讨论,只有通盘考虑,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未来重演。

时至今日,中国早已不能和七十年前同日而语,我们手中握有这颗星球上少有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力量,“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和外界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从“经济战”的角度说,也意味着“战线”正在不断地拉长。

从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不难看出,对经济建设的评价,仅仅以账面数字作为依据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未来可能的变局,由金融、地产、人文构成的GDP,与由粮食、高铁、航空母舰构成的GDP显然不会是一个概念。所谓“经济天下”,不止是要得其财,更要守其业,强其势。

从古至今,“经济”都从没有被局限为一个商业层面的概念孤立存在过。经济层面的任何行为,都必然会影响到工农业体系完整度、地缘安全乃至社会伦理。我们没有理由把它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去讨论,只有通盘考虑,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未来重演。

再进一步说来,在具体操作中,对经济建设而言,“增长”“发展”“安全”三者的权重应该是依次递进的。在未来,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让地缘安全、军事安全、公共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不再是狭义上的经济建设的服务者,而是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关键性依据。美国在小布什时代,基于提高石油、军工集团的账面入账,轻率的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最终的结果则是打乱了自己的全球布局。这个例子距离现在并不是很久远。

在“大经济”观之外,我们同样还需要树立经济领域的“大安全观”。传统来说,商道求利——即商业行为的基本逻辑都是围绕获取利润而展开的,商家是否安定,只取决于利润的盈亏。然而当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的时候,情况则会变得完全不同。一方面,企业经营的成败,不再是单靠自身的经营就能把握得住;另一方面,别人对中国的经济行为,也未必全然是基于账面盈利。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中的种种困局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有由于所在国内部出现骚乱、内战,导致中企不得不放弃前期投资全员撤离的;有中资企业员工人身安全遭到当地武装力量威胁的;有所在国利用法律、舆论来恶意打击中资企业的;还有种种商业泄密等等。

与七十多年前的情况一样,我们面对的并非是一个个单纯意义的商业竞争对手。在西方国家,政、商、军、情报四块的“旋转门”模式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在争夺经济利益时,通过舆论、法律、外交、情报直至暴力,以多重手段打组合拳,对他们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举个例子,在国外,一场看似普通的社交酒会,谁与谁交谈,交谈内容是什么,这些都会有专业的情报分析机构进行事先设计,并且会对全过程进行监控和实时调整,通过零散的外围信息,最终拼接出完整的信息全貌。

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仅仅靠所谓的信誉、惯例或是纸面规则,显然是无从应对的。只能是外交、国防、安全、宣传与商务相互通气,相互配合,以“国家队”的形式组团走出去,并且有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提供专门的情报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此外,“经济”还可以是一种特殊的战争手段,而且是一种可以摧城灭国的战争手段。冷战期间,西方国家通过操控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击垮了苏联财政,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时至今日,俄罗斯在国际油价上面临的困局,与目前的乌克兰危机之间,恐怕任谁也不敢否认其中存在某种关联。

至少从理论上说,中国同样面临遭遇经济战争的可能。譬如以恶意挤压、并购来打击诸如农业、技术产业来破坏你的产业完整度;通过垄断零售业,以入场标准打击制造商,在特定时期制造价格变动;通过金融领域的刻意做空,来引发金融市场混乱,制造社会动荡……起码从可操作性上说,上述假设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也的确有人希望实现。

面对这种潜在的威胁,同样需要我们以安全为切入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等全部环节,予以通盘考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