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点、线、面、体”的改革策略(2)

邓小平“点、线、面、体”的改革策略(2)

点、线、面、体递次推进

1975年3月5日,中央召开解决铁路问题的全国工业书记会议,根据邓小平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中央出台9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开始着手整顿徐州铁路局和全国铁路系统。会议结束那天,邓小平接见与会人员,一反常规,不同大家握手,说:不拉手了,现在工业情况还不好,等你们工业上去了,再拉手。“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对闹派性坚持不改的,“只等他一个月,等到3月底。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主管交通的副总理王震当场立下“军令状”:保证一个月内见效。后来,徐州铁路整顿只用了12天,面貌就焕然一新。

在徐州实现了重大突破后,邓小平决定把在这个点上取得的整顿经验推向其他铁路枢纽——由点到线;然后再用整顿铁路的经验去整顿其他部门——由线到面。因此,邓小平即于3月25日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听取万里汇报,推广徐州经验。3月底,负责整顿的干部从徐州转向南京和江苏等地方的铁路枢纽。随后,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铁道部在全国推广整顿徐州铁路局的经验。1975年4月到6月,徐州铁路的整顿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又将铁路整顿的重点移至南昌、长沙、昆明、郑明,并取得成效。严重堵塞区段先后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局外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突出”(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两个不适应”(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加强战备的需要),做到“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当好先行”。

铁路运输问题和煤炭供应问题解决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钢铁的生产问题。“铁路一通,就会暴露出冶金、电力、各行各业的问题。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样工作,解决老大难。下一步的中心是要解决钢的问题”。

邓小平整顿钢铁生产仍然是从抓大开始,把重点放在钢产量占全国一半的八大钢铁厂(鞍钢、武钢、包钢、太钢和本钢、首钢、攀钢、马钢),因为八大钢厂的钢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五十,铁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五。特别是四家最大的钢铁厂——鞍钢、武钢、太钢和包钢,它们都没有完成指标。鞍钢的问题最大,关键是领导“软、懒、散”。邓小平运用整顿徐州铁路局的经验很快成功地解决了鞍钢的问题,然后又相继解决了其他钢厂的问题。

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工作的领导力是从点的突破开始,然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从而实现全面整顿。即从铁路和地方政府扩大到其他部门,首先是煤炭和钢铁行业,接下来是商业、财贸和农业。最后从经济部门转向文教部门,从国防科技转向整个科技部门,从军队转向地方政府。

“点、线、面、体”递次推进关键是首先要有点的突破,但点、线、面、体的先后顺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要相互配合、统筹兼顾,点中有线、线中有面。比如,中央9号文件出台后,尽管整顿徐州铁路刚刚开始,但邓小平就意识到,铁路运输的问题克服后,煤炭生产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邓小平给时任煤炭部长徐今强打气,利用运输条件改善的前景增加煤炭生产,重点是铁路运输便利的产煤区——陕西、河北、河南、安徽和东北。

在领导1975年整顿期间,邓小平有力掌控全面整顿的先后顺序,灵活把握全面整顿的节奏和进展,先后领导了从铁路运输到钢铁企业、从工业领域到教科文卫领域的整顿工作,并取得较大成效,这样的成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极其难得的。邓小平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推动改革的领导力首先是从点的突破开始,没有点在纵深的突破,不可能振奋精神,提振信心,赢得信誉;有了点的突破,在线、面、体上的整顿才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