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游击战是以弱胜强的战略选择

抗日游击战是以弱胜强的战略选择

摘要:打游击战,扬人心、本土之长,避硬实力、武器之短,它不是什么胆小鬼的选择,而是智者的选择、是以弱胜强的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说到抗日游击战,有些人立即难掩鄙夷之情:正规战才是战争,才能打击敌人;游击战上不得台面,胆小鬼才会打游击战。很遗憾,如果有了这些认识,只能说明你不懂战争。

24730682_24730682_1377130303812_mthumb

资料图: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

是否打游击战,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实力,是敌我力量对比。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没有战略空间;如果中国是像苏联那样的强国,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游击战争也只有战术问题。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于是游击战争在中国就是一个战略问题了。

“大”与“小”是国土面积、人口之间的对比,“强”与“弱”则是工业实力、军事实力之间的对比。敌强我弱、差距悬殊,在当时是国际、中日双方的共识。在当下却感受不那么强烈了,这也影响了一些人对当时战争的认识。

1937年时,日本是一个强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具备年产各种作战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的军事工业水平;而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整个国家没有生产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汽车的能力。

军事实力之间的差距更加悬殊。一般来说,衡量军事实力主要有3条:一是武器装备,二是训练、指挥水平,三是动员能力。

从武器装备来说,日军战术单位通常为师团。一个师团重武器的标准配置为:掷弹筒576具,轻机枪541挺,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还有数十辆坦克。此外,日军还有近千架飞机配合。国军一般以师为单位,以最精锐的中央军为例,一个最精良的德械师有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绝大多数的师,连这个标准的2/3都达不到。差距更大的是,国军购买的为数不多的坦克、飞机,在开战初期就几乎损失殆尽。共产党部队的装备就更差了。到抗日前线的八路军3万多部队只有1万多支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枪平均只有30发子弹。几乎没有火炮,在山西拾到阎锡山军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才成立了仅有的一个炮兵团。

从训练、指挥水平看,一是单兵作战能力,二是整体协同能力。国民党军队提升军官主要靠私人关系而不重才能,征兵又主要靠强抓壮丁,军官士兵的素质普遍偏低,川、黔的一些部队甚至是烟枪不离手的“双枪兵”,其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之糟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日军大多经受“武士道”熏陶和严酷训练,意志坚韧、不怕死,而且军事技能好。至于整体协同能力,国军基本上是从一盘散沙、长期内战捏合起来的。有中央军和地方军阀之分,中央军内部还有嫡系和旁系之分,相互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而日军早从明治维新时,就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现代军事指挥系统,指挥迅速便捷。

从动员能力看,日本是第一个实行现代征兵制度的亚洲国家,其完善的预备役机制,保证了日本在战争需要时可动员训练有素的兵力1000万人,而且战斗力不下降。中国还没有实行预备役,后备兵源仅有1936年底才训练出的50万人,这导致了国军在兵力动员上常常难以为继,只能大量征用毫无作战训练、无战斗力的壮丁。

分析了以上差距,大家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正面战场上,一个加强后的步兵大队(相当于营)能打垮国军11个步兵团(忻口战役),一个半步兵大队能让国军一个师几乎全军覆没(藤县之战)……

这时,奢谈什么正面的对抗、正确作战,是冷血的。在多次大会战中,国军的士兵只能凭步枪、大刀、手榴弹与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日军硬碰硬,以无数将士的血肉之躯去填入敌人的火海,从而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比如,淞沪会战时,桂军的王牌军一天便战死6位旅长,上万士兵壮烈牺牲。3个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25万余人。全面抗战头16个月,国军伤亡将士高达110余万。伤亡不可谓不惨重,然而结果是什么呢?一败再败,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

《论语》里有一段“暴虎冯河”的对话,子路问孔子说:“您统率三军的话,会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空手搏虎,不用工具过河,即使死了都不悔悟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那种遇事谨慎,善于通过巧妙的谋划来取得成功的人共事。”

具体到抗日战争,巧妙谋划就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打游击战,扬人心、本土之长,避硬实力、武器之短,它不是什么胆小鬼的选择,而是智者的选择,是以弱胜强的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自2013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张小青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