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2)

核心提示:国民党总体上也是不愿当亡国奴的。但立场和态度在不同时期时有动摇和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想息事宁人,采取不抵抗政策,把希望寄托在国联主持正义上。全民族抗战展开后,国民党抗战一度比较积极,当世界大战形势不利时又表现出妥协、动摇倾向。但国共两党在战略方针有共同之处,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

 除东京审判外,盟国还在马尼拉、新加坡、仰光、西贡、伯力等地,对日本的乙、丙级战犯进行了审判。中国也对日本的这类战犯进行了审判。1945年11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12月中旬以后,分别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10处成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6年4月25日通过了《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犯罪分子的决定》。据此,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分别在沈阳、太原开庭,对在押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

这些审判,与欧洲的纽伦堡审判一起,使发动侵略战争的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代表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历史的审判!这一审判的正义性质是不可动摇、不容挑战的!

战犯受到的惩处以及战争造成的惨烈破坏,都给世界以刻骨铭心的教训。用发动战争、侵略别国的办法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违反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要求,是世界人民决不能容忍的。即使一时得逞,最终还是要遭到失败。世界一切国家和人民都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甚至不能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这是人类文明的要求,也是当代国际法的要求。

所以,二战结束后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等文件最终确立了不得进行侵略战争、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的原则。同时,吸取国联软弱的教训,《联合国宪章》设立安理会,赋予它可以使用武装部队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权力。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列举了构成侵略的各种行为,并指出:“国家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首先使用武力,构成侵略行为的明显证据。”

二战以来,各种战争或武装冲突仍不断发生,这说明,真正实现非战原则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决不是说人类就应该回到过去,继续用武力和战争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国际法上宣布侵略战争构成国际犯罪,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当代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组织,都应该促进这一文明的实现,而不能故意违背人类文明和国际法准则,随意诉诸武力,甚至发动侵略战争。

二、深入研究和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坚定不移抓好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近代中国,不断受到列强侵略和掠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更将中国置于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中华民族在列强宰割下所遭受的磨难刻骨铭心。

硝烟虽散,创巨痛深。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奇迹。但痛定思痛,为什么自近代以来中国屡屡遭受外国列强的欺辱,甚至遭受日本这样一个地理上的小国的大规模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落后。例如,1936年时,中国与日本,钢产量是3.44万吨比522.3万吨,即1比151.83,进出口总额是0.08亿美元比4.63美元,即1比57.88。全国性抗战爆发时,日本工业总产值达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而中国仅为13.6亿美元,仅占国民经济的10%,不足日本的四分之一。国力之差距可见一斑。

再举一个当时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比较。当时日本有作战飞机2700多架,而中国一线作战飞机只有223架。日本有现役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还有4艘航空母舰,而中国只有实际作战舰艇60多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

    日军一个师的火力大致上是国民党普通的陆军一个师平均水准的四倍。也就是说,国民党军队大致需三个半编装完整的陆军师才能与一个日军师团的火力相抗衡。加上政治上的腐败、战略上的错误、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等等,当然就很难抵挡日军的进攻了。

鉴于这样的基本国力,就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一个是要不要抵抗的问题,一个是怎样抵抗、或用什么样的战略来进行抵抗的问题。

首先,要不要抵抗?尽管中国的国力不如日本,但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利益受到极大的侵害,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面临着当亡国奴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反抗侵略,别无他途。

不同的政治力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而且随着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曲折变化,其态度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的立场。这种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

 国民党总体上也是不愿当亡国奴的。但其立场和态度在不同时期时有动摇和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想息事宁人,所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把希望寄托在国联主持正义上。但日本根本不听国联,最后甚至退出国联,国联也无可奈何。东北国土迅速沦丧,华北也不断遭到侵蚀。全民族抗战展开后,国民党抗战一度比较积极,但当世界大战形势不利时,又对夺取抗战胜利缺乏信心,几次表现出妥协、动摇倾向。

    尤其是其内部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势力,在“九一八事变”后曾经主张抗日,但后来逐步认为中国挡不住日本的侵略,不如老老实实与日本讲和。于是一步步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最后成立了南京傀儡政权,沦落为民族败类和卖国贼。

第二,怎样抵抗?用什么样的战略抵抗?

日本野心很大,工业和军事力量也很强,但毕竟是个海洋小国,资源有限,很难坚持长期战争。所以,在“七七事变”前,对中国采取的是逐步蚕食的战略。“七七事变”后,一方面希望在军事上速战速决,一方面诱使亲日派媾和。同时,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在到底北进还是南进问题上,最终选择了南进,与英美发生战略冲突,因而对中国的战略就更加复杂化。

 面对日本这种战略态势,国民党在“七七事变”之前,一直想息事宁人,避免与日本全面冲突,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企图先消灭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决定全面抗日,并以持久消耗战略对付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以防御战、阵地战为主,以运动战、游击战为辅,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以空间换取时间。同时,千方百计利用国际力量遏制和牵制日本,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再行反攻。

 国共两党在战略方针上有共同之处。1937年8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提出全国抗战应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外线速决运动战的作战指导原则。在战略上持久防御,在战术上积极防御。同时在敌人侧翼和后方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在此前后,朱德、张闻天、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持久战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对持久战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抗战胜利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三、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

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始终是研究和纪念抗战必须明确阐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权威的认定,可以概括为“中流砥柱”和“伟大旗帜”两个词组。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曾经把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概括为五个方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做了肯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