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抗战的同时,仍然坚持专制统治。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始终不忘排挤和限制共产党,坚持一党专政,制定和颁发《防制异党活动办法》,设立集中营,囚禁和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封闭进步书店,查禁进步书刊。还颁布《国家总动员法》,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著作、通讯、集会、结社等自由。扩大特务组织,强化保甲制度。利用特权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官员贪污勒索,巧取豪夺。这种状态,到抗战胜利后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党统治的全面腐败,最后导致了政权的更迭,只能逃往台湾。
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救亡和进步,是20世纪中国两个基本的任务。两者难以同步进行,但也不是完全隔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互促进。
特别是在救亡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更要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为建设新型的中华文明而不断努力,同时,也要为建设进步的人类文明而继续奋斗!
六、深入研究和厘清中国抗战背后的全球博弈,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其中,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究其性质而言,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关系人类命运的大搏斗。
面对法西斯主义挑起世界战争的共同威胁,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奋起抵抗。虽然当时也存在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差异,但共同的敌人、共同的任务、共同的目标,促使各个国家和人民求同存异,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这样的进程中逐步走向胜利的。我们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时,要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从中国与世界内在统一的高度把握当年那场战争的全局,揭示蕴含于其中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牢记应该记取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表现在: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此外,还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到94%。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9%。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除东北外的陆军和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各为51%和49%。中国战场抗击的日本陆军仍多于太平洋战场。
1941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刻。日本军队乘太平洋战争得手之机,于12月19日发动第三次长沙战役。中国军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先是对日军设伏包围聚歼,随后又对溃逃之敌追击堵截。使入侵长沙之敌几乎全军覆没,伤亡5.5万人。而国民党参战25万部队仅伤亡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捷报传出,同盟国士气大振。伦敦《泰晤士报》说:“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长沙之大捷。”《每日电讯报》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彩夺目。”
此外,中国政府还两次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的进攻。1944年再次入缅作战,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道,给盟军以相当大的支持。
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中国参与发起创建了联合国,并任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10月,苏、美、英、中四国共同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倡议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至9月,美、英、苏、中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建议将准备建立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由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发起在旧金山召开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
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并在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按宪章第23条规定,美、苏、中、英、法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秩序和格局,使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
当然,二次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最终形成同盟关系,结成统一战线,这是主流和大局,对中国是有利的。但各个国家之间的纵横捭阖和各种交易非常复杂,很多国家对中国也并非慷慨无私,有的实际上也造成了伤害。比如,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爆发前实行绥靖政策,将祸水引向苏联。苏联则在1939年8月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属议定书,放任德国发起二次大战。1941年3月又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双方各得其所。共产国际的政策则随着苏联的利益和政策而变化。“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国际认为日本的主要企图是通过占领东北而侵略苏联,因而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保卫苏联”的口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停止了反法西斯斗争,把英美国家作为最主要的敌人。直到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才又重新举起反法西斯的旗帜。斯大林对希特勒的保证过于信任,对中国以及其他方面提供的法西斯德国将要入侵苏联的准确情报视而不见,贻误了战机。英国在滇缅战场上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战略上与中国有很大分歧,没有能给中国远征军以必要的支持。美国在1941年底之前一直持孤立主义态度,不愿介入这场战争,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才真正对日宣战。英美与苏联结成同盟后还始终留有一手,迟迟不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6月才实施诺曼底登陆。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美国、英国背着中国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作交易,将中国在外蒙古和东北的权益交给苏联。1945年7-8月间中苏谈判时,斯大林明确把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作为苏军对日作战的条件。日本投降后,美国没有对日本侵略罪行进行彻底清算,留下了直到今天都难以解决的后患。
所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插曲,不能以此否认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但这些事实也是历史的教科书,能够给我们以很多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告诉我们国际关系的合作和博弈是多么的错综复杂。任何清醒的政治家外交家都不能不从中获取教益。
总结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启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