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全国抗战爆发后,毛泽东进一步主导实践“经营山西”战略,他所预期的“仍然准备回到东面主要方向”“再一次进入山西”的战略时机来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部署山西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首先的立足地。八路军总部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驻在山西,长期坚守太行,山西成为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驻太原,辗转吕梁、太行,八年全国抗战长驻山西,具体领导党在华北的工作,山西成为实施发动全民抗战的策源地。可以这样说,推动兴起全民抗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开端在山西。
面对华北日军主力沿平绥铁路、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向山西进犯,毛泽东具体部署八路军在山西的战略行动,指出:“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针对华北战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在山西进行游击战争的意见:“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据此,八路军在山西一面对日作战,一面分区域创建抗日根据地。
山西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立足地,也是八路军实行和坚持华北抗战的出发地。第一次战略展开,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分别展开于晋东北五台山区、晋西北管涔山区、晋东南太行太岳山区、晋西南吕梁山区,造成战略支点。对内,这四块根据地相互联系,彼此策应,“使敌虽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对外,依托山西扩展华北。第二次战略展开,八路军三个师各抽出主力一部,由山西向冀东、冀南、冀鲁豫边、冀热察、绥远大青山挺进。第三次战略展开,在“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下,八路军三大师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山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华北抗战局面。在华北,逐步形成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东西1100公里,南北900公里,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0余万人的广大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燃遍华北大地,“军民一致复华北,铁腕齐挥歼海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