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调研分析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调研分析

核心提示: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让经常检验“为官行为”成为常态。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干部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绩效评估、群众评议、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实地考察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发挥好考核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作风问题的深入持续整治,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权力被逐步关进了制度笼子。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作风问题的深入持续整治,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权力被逐步关进了“制度笼子”。在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的新常态下,少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回避逃脱”、“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这些认识的存在,导致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事、在岗不在状态、为官不为、尸位素餐。为此,如何解决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当前存在的少数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经过调研思考,总结出几点粗浅认识,以期对问题的解决能有一点助推作用。

一、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具体表现

“为官不为”是指公职人员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自己份内该办的事不是马上办、立即办,而是拖着办,能应付一天算一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唯利是图,没有好处“不办事”。这种干部存在利益至上的唯利心态,贪利贪势,眼光狭隘,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随时想搞权力寻租,许多事情为与不为、办与不办全看是否有利可图。履行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以有无利益为衡量标准,看利益行事,有好处则办、无好处则不办。对待可办可不办的工作,没有人打招呼坚决不办、甚至缓办,领导看不到的坚决拖着办、简单办甚至不办,凭个人意愿设置办事障碍,把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

(二)拖拉懒惰,拖沓应付“不做事”。份内该做事的不做,该办的事不办,该及时办的事拖着办。这类干部对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任务,不是按单位要求部署办、马上办、及时办,而是拖着办,能拖则拖,能应付一天是一天,直至把工作拖到无人问津、石沉大海。有时在领导的再三催促和群众的多次反映下,才心不干情不愿地给予办理。

(三)敷衍塞责,世故圆滑“绕开事”。把问题推出去,把成绩揽回来是这类干部的办事原则。对待一些棘手或者可能产生矛盾的工作,推诿扯皮,想尽办法不办事、少办事。遇到棘手的事绕道走、绕开走,想尽办法推出去。这种人奉行的原则是“多栽花、少栽刺”,得罪人的事坚决不干,讨人嫌的话坚决不说,以不出事的逻辑为办事原则,世故圆滑成家常便饭。

(四)墨守成规,宁可不做事,但不能“做错事”。这种人的做事原则就是“老和尚撞钟,按部就班”。这类干部能力强、有想法,但考虑的问题、顾虑的因素过多,于是便抱着“宁可不做事,但不能做错事”的心态去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起来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畏手畏脚。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