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张永刚: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实地考察(4)

 三、温润悠远的汉江

汉江古人又叫汉水,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的嶓冢山,流经陕西的汉中、安康,然后进入湖北境内,再经过郧阳、襄阳与武汉市的汉口汇入长江。所谓汉口就是汉江进入长江的口,所以称为汉口。汉江的干流全长是1500多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2%。历代地理学家都把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称之为江河淮汉。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巨著《水经注》,用了几乎同黄河、长江相同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的温润悠远、柔美婉丽的风貌,与生发于沿岸的一系列辉煌。

(一)汉江源头及支流

我请了村里一位60多岁的农民来带我去汉江的源头汉王山(嶓冢山),他拿着砍刀,有的地方的路还需要砍出来,进去以后到了汉水的源头,那里有一股水,这个水捧起来喝确实很甘甜。另外那股水的旁边刻着三个字:汉江源,就是汉江的源头。

汉江的支流很多,据统计有2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较大的支流就有:任河、堵河、旬河、夹河、丹江、南河、唐白河、汉北河。因为汉江在秦岭和巴山的怀抱当中,来回跟着山势走向流动,所以很弯曲,所以古人讲“曲莫如汉”,就是弯曲超不过汉江。汉江河床总的落差是1850米。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落差达到1780米,占全河总落差的96%。

汉江流域江水的年变化率在20%以上。落差大,而且集中在上游,这就便于拦河修坝,把水拦起来形成水库,我们现在饮的这个水是从水库流出来的。降水的月变化率比年变化率大得多,月变率一般在百分之百以上,降水的年变率和月变率大,降水量过分集中,水灾的可能性就增大了。汉江及其支流的最高水位一般是6月、7月、8月、9月份水位最高。最低的水位是在12月到第二年的2月,这三个月水位最低。汉江及其支流每年水位的落差一般在2—9米之间,最大的可以达到10米。多年水位的变化大部分河流都在5米左右,最大的可达19米以上,因为变化很剧烈,所以它容易出现水灾。

汉江及其支流水位直接受降水的制约,在上游地区洪水季节暴涨暴落十分显著。汉江流域喝水的补给主要是降雨。因此,汉江及其支流年内流量的变化要看季风雨的转移情况。从4月中旬开始流量急剧增加,一直到10月底,流量大部分都高于平均值,到11月至第二年的3月,流量降到平均值以下。7—10月份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50%左右,特殊的年份高达75%以上。汉江从陕西的白河县流入湖北的郧县,从郧县经过30公里之后与丹江汇合于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就是丹江进入汉江的汇合口,丹江口以上属于汉江的上游区,集水面积是9740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6%。这个地区全是山地和丘陵,地势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湍急,水能极为丰富,所以便于蓄水发电。河床稳固,因为它是石质的,是良好的适宜驻坝储水的地方。区内多年平均径流量大约在每平方公里14秒以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常常出现在9月,安康曾经1983年有一次大洪水,水进了城,汉江大桥都被淹过去了,这就出现在八九月份。

到了汉江发源地,水量是有很大变化的,但是即使在秋季缺水季节,水源地还有很大的一股水,溪流的水还是不断的,水质还是很好的。汉江发源于汉中市的宁强县,专家认为它有两个分源头,一个是古汉源,位于宁强北部的大安镇嶓冢山白岩湾的石牛洞,就是我们去看的那个汉源。嶓冢山又因当年刘邦做汉王时,在嶓冢山设坛祭拜天地山水,立誓实现统一大业,所以后人就把嶓冢山又称为汉王山。第二个是新汉源,在同属于嶓冢山山系的玉带河源头——赵家河,玉带河流经宁强县城向下,到铁锁关,经胡家坝进入勉县境界,这称为南河,再向前流经炭场寺的时候,与古汉源的水汇合。1996年出版的辞海采纳了玉带河汉源水。为了不与历史发生争议,把石牛洞汉源称为古汉源,把玉带河汉源称为新汉源。在《尚书·禹贡》中有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沧浪在湖北,从嶓冢山下来的漾水向东流,经过大安镇到沔县,经过沔县西的沮水汇合之后就叫沔水,流经沔县以东的褒河 汇合以后就叫汉江。汉江的源头有这么一个历史情况。

    (二)汉江流经区域的历史现状

整个汉江流域,我们从地质上可以看到,从嶓塚山一直流经汉中市、安康市,然后从安康市的白河县,进入湖北的十堰市,最后在湖北30里之后进入丹江口水库,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它只是汉江的上游这一段。实际上在湖北境内还有中游、下游还有很长一段,整个流域它面积是很大的。我们讲的这个水源地主要还是讲的它的上游地区,从丹江口水库以上。

宁强县原来的名字叫宁羌,1941年改为宁强。明朝洪武年间以前它是羌族的一个居住地,所以在宁强县现在有羌族博物馆。有的专家考证认为,大禹就是羌族人。当然这个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1942年元旦的时候,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是个大书法家,他经过宁强的时候提了四个字:安宁强国。用四个字来解释宁强的县名,就是安宁强国。从西安,如果去宁强寻找水源地的通道,必须经过从关中经汉中到四川的川陕公路,它和古代蜀道中的金牛道几乎重合。

金牛道上沿途的古道遗迹很多,大多都与古汉源有关。有个地方叫五丁关,五丁关讲的是五个壮丁开道的故事。当年五位带兵的壮士在大禹治水精神的鼓舞下,从悬崖峭壁上开辟了这条栈道,这一段叫五丁关。金牛石是金牛道上的一个标志,金牛峡是途径的大峡谷,谷道中的河水是古汉源流出来的。烈金坝是金牛道上的驿站所在地,有一个岔道就通往古汉源。禹王宫是当年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疏导汉江而修的庙宇,这个庙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了一株巨大的千年汉桂和几块残碑。但是大安镇和汉王镇的村民世世代代祭拜禹王,不忘大禹治水的恩德。

我们到宁强可以看到,2008年“5.12”地震之后,这个县城基本上是新建的,建得非常好。在宁强地震之后,天津市援建了一个高级中学。学校的名字上就刻着天津援建宁强高级中学。这个中学我看建得非常好,可以说在许多大中城市,这样设施齐全、建筑这么好的中学还不是那么普遍的。另外在宁强有一个羌族博物馆,里面有羌族民俗的一些蜡像和一些实物的展示。

在汉王山我们看到当地农民的耕作还是用牛,劳动强度非常大。我在丹江的源头,在圆梦石旁边看到梁坪村的农民,这可能是一家弟兄俩,一人牵着两头牛,拉着一个犁,后面一人扶犁。后来我到西安,我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去看牛耕图,基本上也是现在这个状态。后来到秦二世墓,那里有一个铜牛雕塑,耕地的一个铜牛,后面有两个播种的农夫,可以见到用牛耕作的技术,2000多年这种耕作技术还保留了下来。当然这种耕作技术环保、无污染,但是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这种耕作可能也适应当地田地不是很大、大型机械化操作工具不便于展开的情况。当然它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但是农民很辛劳,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看到农民兄弟在田野里这样大强度的工作,也激发我们怎样能够尽快的扶持我们的农民兄弟尽快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道的干劲。

汉江流经汉中市的汉台区,流经勉县和南郑县三县区交汇的地方就进入了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南北有5到25公里,土地肥沃,光照适中,加之处在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上,南北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由于汉江及其支流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条件,就成了秦岭以南、汉江上游农业基础最好的地域,就是汉中盆地。

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在农耕文化决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古代时期,汉中盆地不仅被民间视为小江南、小天府,而且被历代朝廷视为战略要地,或许正是因为这里有强大的农业基础,为军事、政治提供经济保障,加之这里地理位置具有北通关中,南通巴蜀,经汉江直达中原的优越条件,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刘邦的到来,让这块盆地成了书写中国历史的一个政治舞台。汉中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重镇。刘邦受项羽之封成为汉王,驻扎于此。而后逐鹿中原,赢得天下,最终以汉为国号,建立了政权。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四海臣服,周边的民族都称华夏民族为汉人,因此汉江、汉中、汉人、汉民族、汉字、汉文化,这样就一脉相承了。所以文化名人余秋雨就说,全体中国人应该把汉中当做自己的故乡,汉中是汉人的老家。 历史上的汉中实际上讲的是汉中郡,秦始皇分天下36郡,当时汉中是指的汉江的中游,如今已经是上游了,汉中郡包括今天的整个安康、汉中的大部分和湖北郧阳一部分。当时郡治就在西城,就是现在安康城的中渡台,我清明前又专门到西城阁补拍了一张照片,因为当时我去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个东西。

从秦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到了东汉初期,汉中郡的郡治最后才有西城,西城阁所在的这个地方才迁到了汉中的南郑县。汉中和安康地处汉水上游,北依秦岭,南托巴山,汉江自西而东一线穿过,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中盆地、安康的月河盆地是很重要的农业区,汉江把它们紧密的相连,形成了一个地理上比较独立的单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区域。西城阁现在在安康成了北岸的中渡台,修了一个很大的阁。当年的西城出过不少历史名人,仅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叫锡光的人,字长冲,他是当年汉中郡的西城人。在汉哀帝、汉平帝年间,他是担任交州的刺史,是交趾的太守,交趾是哪里?交趾就是当年的越南河内。他到那里去“教导民夷,教其耕稼”,当地还不开化,怎样教导当地人民开化,教他们怎么种地,怎么种庄稼;“置为冠履”,开始知道穿衣服,戴帽子,穿鞋子,教他们这些东西;“初设媒聘,始知姻聚”,他去了以后,他教当地人才懂得娶媳妇是要去聘的,是要经过媒人介绍的,然后还要有一套结婚的程序,就是懂得当时文明的一些生活方式;“建立学校,导之礼仪”,在当地建学校,让当地人民懂得礼仪;“王莽纂位,据郡不降”,王莽篡位的时候,锡光所在的交州不投降,不听他那一套。光武帝继位,东汉的初年,王莽下去以后,光武帝又继位了,在东汉初年,他又派使者,遣使贡献,派使臣向中央政权去朝贡,光武帝为了表扬他的忠节,征拜大将军朝侯祭酒,封盐水侯。这个故事在《后汉书》里有所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汉中郡,当时的汉中、安康、郧阳这一带文化的发达,在历史上还很有影响的。

在安康的岚皋县有个南宫山,那里景色非常好,生态保护得很好。另外,在汉阴有一个汉阴县,汉阴在汉江的北岸,汉阴县有一个凤堰古梯田,被称为移民的生态博物馆。这个地方我去看了,凤堰古梯田确实很不简单,它利用山两条溪水自流灌溉,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山坡上开垦了1万多亩农田,都是自灌的,据了解,这个当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移民的政策,叫湖广填川陕,当时四川和陕西南部的人口不够,由于战乱的原因,灾荒的原因,人口减少了,就把湖南、湖北、广东这一带的人移民到这里,据说凤堰古梯田就是湖南移民把水稻耕种技术移到这里来的。所以这里如今成为一个景点,也是古时候移民的一个生态博物馆。

汉江经过汉中市,流到安康市,安康市在城郊有一座虞帝庙,位于安康市汉滨区汉江北岸的中渡台,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西城阁,大概向北垂直距离可能有1000米,虞帝庙的位置就在那里,当然庙已经不在了,后来又盖起一个很简易的房子,在那里反正逢年过节都有村民去祭拜。相传这个地方就是远古时期舜帝居住于汉江北岸的“妫墟”。有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中期,这里曾有土人耕田,得到了琉璃、吉首、铜瓦、残阶,尚依稀可有“虞舜陶于河滨处”七字,在清朝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有虞帝庙的遗迹,有文字的石刻。后人就在这里修了一座虞帝庙,常年来祭舜帝。因为舜姓姚,虞舜,史称虞帝。舜是出生于姚墟还是妫墟,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亦有山东菏泽之说,也有山西永济县之说,还有陕西汉江之滨说。虞舜是我国古代由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制夏王朝正式建立之前,这一过渡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虞舜是古代杰出的贤人、圣人,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和典范。他在年老退位之时并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禹,舜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上承五帝,下传夏商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个地点,可能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这么一个遗迹,它也是我们后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一个纪念之地。

汉江经过安康市之后继续往前,进入旬阳县。旬阳县是旬河与汉江在此汇合形成了一个县城,所以冲击成了一个阴阳鱼的形式,就像八卦阴阳鱼的形式,所以当人们把旬阳县城叫做太极城,很像太极八卦。旬阳过后,汉江继续前进又到了白河,过了白河之后,前进30里进入湖北就到了十堰,十堰有一个很有名的武当山,大家看电视片,为了保持武当山的古迹,南水北调工程在大坝增高蓄水之前,做了很多抢修工作。汉江进入了十堰以后,在丹江口水库就和丹江汇合了。

责任编辑:赵冠霞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