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0)

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0)

核心提示:新一轮全面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把准一个繁重任务:打赢扶贫攻坚战

按照新的扶贫开发标准,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也就是说,在六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要实现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面对2015年的减贫目标,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表示,“减贫目标继续定在1000万人以上,表面看数量没有变,但由于减贫难度边际递增,完成任务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再次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也是继5月27日在听取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后,最高领导人时隔不到一个月,又一次强调扶贫开发的紧迫性。

直面扶贫攻坚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形势之紧迫,原因在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在中央高层的判断里,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20年时全国完成主要经济指标问题不大,但要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就很不容易。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做不好,不但贫困群众不满意,人们也会怀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面对这一形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曾指出,对新常态下的扶贫开发得有新的认识,要将扶贫开发作为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维护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真实性的重大问题,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对于下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受访专家认为,要实现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牢把准扶贫攻坚这一繁重的任务,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一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把精准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真正啃下扶贫硬骨头。

三要形成扶贫的强大合力。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四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面对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减贫实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也感叹道,中国将她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贫困中脱离了出来,“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