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4)

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4)

把准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7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之一,就是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

在此前3月底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他就向中外企业家代表表示,“中国将越来越开放,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明确了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及各国企业将获得新的合作契机。

经过过去的30多年的对外开放发展,2014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外贸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功德无量”。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说,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毕竟是一种有欠缺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如今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需求和世界经济形势都在深刻变革,中国对外开放自然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专家们认为,新的发展现实,要求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谋求中国经济发展更长远的新“改革开放红利期”,赢得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的主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所阐述的世界发展大势,“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这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就是未来中国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的积极体现。桑百川认为,推进“一带一路”不仅具有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意义,是“十三五”时期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今年中国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一次集中爆发,上海自贸区试点推广到了广东、天津和福建,筑起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自贸区建设可以争取全球竞争新优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更加主动地推进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重大贸易谈判和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提出于我有利的中国方案,是一项关系我国核心经贸利益的战略选择。”

“十三五”规划应该考虑的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重点在哪里?在桑百川看来,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等,都是大有可为的。

在专家们看来,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无疑会大放异彩。新时期的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既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有利国际环境,也能够放大命运共同体的正面效应,让周边以及更多的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或便车,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