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3)

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13)

核心提示:新一轮全面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把准一个法治经济的要义: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7月20日,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对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多次强调治国理政的法治思维,就在于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正在步入新常态,突出表现为“社会利益分化、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面对新常态的社会建设格局,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失灵,法治社会和法治经济已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经济,交易的平顺,信用的扎实,“无形之手”的稳健,都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庇护。因此,市场与法治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两大基石:经济发展主要关注社会财富的生产,法治则保障财富的交易与分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两者又紧密融合、相互影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然而,不能不承认,随着经济发展深入、市场主体多元、企业竞争激烈,因法治相对薄弱导致的各种弊端也频频发生,产权侵犯、商业贿赂、垄断、不公平竞争,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难以容忍。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更加需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各项重大经济改革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以法治的力量为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提供重要保障和动力。

正是基于这个背景,薛澜认为,“十三五”期间,会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相对功能和定位,构建完善良性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基本法律体系、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体系、成熟的市场机制及有效的政府管制等。

“需要将建设法治市场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问题凸显,‘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处于历史关键节点。加快推进法治市场经济进程,完善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释放市场经济的新红利,不仅能为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将为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比如,建设法治市场经济,用法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法治规范;建设市场决定下的有为、有效、有力、有责的法治政府,实现政府职能法定化。与此同时,通过法治来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市场活力、社会资本活力和创业创新活力,推动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魏建认为,强化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投资、消费、创新等方面的促进。如以法治倒逼垄断行业改革,保障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法治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行严格的各类市场监管制度,释放消费潜力;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治建设也将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十三五”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提出,在行政审批、简政放权之后,“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是加快以法治为主的市场监管。而在由行政为主的市场监管向法治为主的市场监管的转型过程中,行政体制将作出重大改革,比如监管的权力,将相应分散到不同政府部门,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展望未来,“全面依法治国”今后将与经济新常态、社会新转型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只有把“有形之手”所有可能的行动,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无形之手”才能收放自如、创造活力,才能“逼出”一个清廉的政府、“逼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