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2)

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2)

核心提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还有一定市场,与我们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还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有关。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从实际层面上建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自信,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最有说服力的回击。

夯实历史教育坚定自信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和成熟程度。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读历史是智慧的事。邓小平一再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习近平把学习党史、国史列为“必修课”,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可见,加强历史教育,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历史自信、价值自信和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历史教育,要坚持正确的宣传教育导向。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加强历史教育,要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形式中,都要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要防止教材“去中国化”现象,重视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学习教育。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中,应正确引导、支持坚持正确历史观的作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艺术领域渗透蔓延。尤为重要的是,要善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牢牢把握宣传舆论的话语权,激活各种媒体培育正确历史观的正能量,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坚持以史为鉴开辟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坚持以史为鉴,要尊重历史。习近平曾经说过,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尊重我们的历史,包括我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业史。我们的历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这些都需要牢牢记住。尊重我们的历史,关键是要把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坚持以史为鉴,要传承历史。毛泽东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强调:“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我们既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发展的营养,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同时又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坚持以史为鉴,要回应现实。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还有一定市场,与我们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还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有关。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从实际层面上建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自信,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最有说服力的回击。我们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积极正视和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