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拾取历史“碎片”的正确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也要从一个个“碎片”入手来收集史料,但其历史观和方法论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承认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研究建立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拾取“碎片”。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它将历史区分为自然史和社会史,将人类历史的本质看作是物质的客观实在,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物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定局,我们无法做出丝毫的改变,“不能照原样再作他们”。我们所能改变的,是我们认识到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的这种客观性意味着它绝非可以任人打扮。认识历史,有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这是要求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观念出发去认识历史,“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的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史实为依据,全面占有史料,实事求是,是认识历史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第二,承认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恩格斯指出,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矛盾形成历史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社会的生产力发生变动,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等等,也会随之变动,以求适应发生变动的新的经济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殊性。历史规律或社会规律表示的是一种过去发展的趋势,并且是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的。尊重客观历史,尊重人类伟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是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的最基本出发点。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相对于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普遍规律而言,特殊的规律则只是适应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区域、民族和国家,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支配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法则也不相同,所以“一个民族的特性,可以造成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知灼见。
第三,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崛起需要正确的历史观。
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崛起,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课题。今天,我们无论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解决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离不开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不能正确地阐释历史,就不能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现在。正确认识历史、解释历史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危害,是传递错误的历史观,带来价值观的混乱,造成民众国家观念、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丧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辩证运动中来进行理论阐释,运用历史的现象与本质,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理论进行辨析,用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来衡量,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和认识渊源,揭示其无视历史、割裂历史、假设历史、否定历史导致的认识歧途和价值观混乱,揭露其意图从历史根据和逻辑前提上否定中国的根本制度和前进道路的政治目的。
结合现实进行史学研究,探讨当代社会伟大变革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普及科学的历史知识,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是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们首先应当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