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理念往往与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走好中国道路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在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抛弃了传统文化,就是放弃了根本,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不是无根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恰是借鉴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其价值根源。比如富强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以及“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等等。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比如“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等,就反映了古代质朴的公正与平等观念。

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导向。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者,天之道也”是为人之本,等等。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正如“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说的那样,“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所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在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自觉和自信。

首先,是走好“中国道路”的需要。我们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面对着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和文化坚守,破解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侵扰,而通过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贯,无疑可以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更加充足和饱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