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随着2011年省外务工人数减少,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发生了改变。近几年,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的局面将保持和发展。农村人口向外地城镇转移的重点应该是3000多万举家外出的农民工,而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1亿多本地农民工(包括那部分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的外出农民工)。
其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需要调整公共资源的配置格局。如何实现1亿多农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往谈论乡村的空心化时,总会感叹乡村留不住年轻人,而更现实的情况是,小城镇的发展对于现今的农村青年来说,同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往的国家投资过多地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倾斜,导致地区资源配置格局失衡。不仅是生产性资源,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也更多地向这些地区配置,这些地区也许能给人才及其家属子女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但也造成了部分大城市污染严重、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等问题。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则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欠账太多。随着全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县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小城镇的衰落成为乡村空心化的一种延续与蔓延。
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有效益、有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尊重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夯实基础,稳步推进,走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应将更多的公共投资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资源,改善基础设施,使企业家和劳动者及其家属能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来安居、创业和发展,使上亿的农民工能就地就近城镇化。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广运用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模式(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与运营,参与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在政府资金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走一条不同于某些地方过分单方面依赖政府财力支撑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各个方面都注重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依靠提高全社会、多主体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参与度的方式,这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底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