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范畴的哲学意蕴(2)

资本范畴的哲学意蕴(2)

认识与评价的超越

当前,我们对资本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理解的倾向,因而需要超越。从认识来说,一提到资本,人们立马想到,它是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这种认识看似合理,它既道出了资本以自身为目的的增殖逻辑,又蕴含着这一增殖无非是“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这一核心内容。但是,从内涵上来看,这无非说明了,资本是生产更多价值的价值,它与“资本产生利润”这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认知并无不同,并且在逻辑上使资本成为解释资本的前提,而陷入“解释循环”。造成上述认识困境的根源在于,它是从纯实体的角度去把握资本范畴,而没有看到资本是过程和对具体社会关系的反映。与这种认识相反,另一种片面的认识方是将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绝对地、无条件地等同起来,认为资本就是生产关系。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商品、货币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反映着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性。资本反映生产关系,但它不等于生产关系。如果将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简单地等同起来,那么我们将面临巨大的解释困境。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同义反复,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又将如何安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此外,无条件地、绝对地将资本与生产关系等同起来,消解了资本自身的实体属性,因而走向了另一种片面,使资本成为难以认识和把握的存在。总之,我们应该从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的统一来把握资本,超越上述两种简单化、片面化认识资本范畴的倾向。

从评价来看,我们对资本的评价仍然处于既肯定又否定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内在的矛盾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资源环境、价值观念、社会正义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限制资本。这一评价虽然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现实状况,但对于破解当前由资本引发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不论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它们共同根源于资本自身。因此,限制或克服资本的病灶,恐怕也只有通过扬弃资本来实现,而这又不是仅凭主观意志就能够实现的。实际上,克服资本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该从超越“既肯定又否定”的评价模式开始。这需要把资本放在历史的向度中去理解。资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由现实的历史条件所决定,这种存在本身也蕴含着它的效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本人也是肯定资本的。从历史的向度肯定资本,既不是要证明资本存在的永恒性,因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也不是以资本的历史合法性来回避资本的非正义性,而是要说明克服资本的病灶是资本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样,限制资本就不是取消它“恶的方面”同时保留“好的方面”,而是通过资本自身的发展来实现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