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自我以来,我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汉唐盛世”,就是“一言兴邦”的榜样,汉武帝刘彻的霸气、唐太宗李世民的胸怀都在于他们深知“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的局限性,虚心接受群臣的建议,使得群臣从谏如流,最后成就了“汉唐盛世”。相反,历史上也出现一些君主独断专裁,一权在握,从不虚心听人纳谏,结果导致自己的江山伟业毁于一旦。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巧妙地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比喻,诱导齐威王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因而采取措施,广开言路取得了修明政治的效果。邹忌遇到的别人的“赞美之词”在如今的官场形态也出现类似的现象。一些公职人员,在工作中阿谀奉承,看领导办事,溜须拍马,在领导面前只讲好话、虚话,而实话、真话却从未表露过。之所以有话不敢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是信息的下传不达,在当下的职场形成一种真话不敢讲的风气,在职人员认为讲真话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如果领导不高兴,那自己的铁饭碗也会难保;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大搞“一言堂”“一支笔”,直接让谏言者的声音“失声”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政党工作的开展也如此,领导的管理工作更要这样。作为领导者,应该广开言路、多纳谏言、多交诤友,创造民主的言论气氛,给敢说真话的人更多的机会,为谏言者铺就一条通畅的言论之路。
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讲真话、听真话,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民族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干部了解实情,做好决策的前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