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许耀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六大原则

1433236389792

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1102/845772.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1102/845780.shtml

  PPT:http://www.71.cn/2015/1104/846051.shtml

图解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着如何制定“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精心的筹划。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认“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这是一次部署的大会、共识的大会、动员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有诸多亮点。这里我主要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做出一些解读,谈谈八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则的确立。

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首次就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六条原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小康社会早在1979年12月6日就提出来了。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对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邓小平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或者900美元,或者1000美元,根据年均国内生产水平讲的,人均800-1000美元,这样的一个指标。他又指出,整个国内的生产总值应该达到10万亿元左右,这就是我们的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这样的两个重要指标,并且要求在2000年要予以实现。2000年我们果然实现了。

但是我们党觉得,这样的小康是初级的,还很不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建设小康社会,这里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也是沿着邓小平提出的两个指标要求,做出了一个新的提高。

没有想到,由于我们在2000年以后发展速度非常快,十六大提出的这两个指标要求,我们到2010年就实现了,提前了整整10年。所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了一字,但提出了具体的5个指标要求。第一,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这里有一个硬指标,就是生产总值要求翻一番,就是说从2010年的40万亿元,达到80万亿元。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里也有一个硬指标,人均GDP也要翻一番。我们刚才说了,2010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8000美元。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两个具体的、重要的指标上把十六大提出来的做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看到,邓小平当年的两个指标,十六大沿用下来,十八大又做了新的规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党在小康社会提出的30多年时间里,主要是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并没有涉及原则问题。那么,为什么在30多年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有必要研究一下什么是原则。关于什么是原则,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原则是对应着自然界和社会抽取出的规律而言的,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原则就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认识和总结。这样的反映、认识和总结,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小康社会的一些规律不可能在我们刚提出小康社会,或者小康建设的时间还不太长的时候就能认识到,并且从中抽取出来作为人们意识上主观的原则,不能很快就形成。

现在,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条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它是我们胜利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保证。这是因为,一旦形成了原则,原则就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准绳和规范。比如说,我们已经形成的写入宪法的四项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等,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不遵守,就要犯违反规律的错误。因此,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原则”的总结和提炼,深刻反映和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保证。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以人民为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

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时,确定了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提出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就是要否定“以物为本”的物本位和“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两者都强调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所以,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到底就是讲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无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原则的。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决定了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人民,也完全是为了人民的。正如五中全会的《公报》所提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此,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就要坚持共享发展。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是继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民生建设主要是“五有”,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第一件事。

二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我国现有59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7017万人。实现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为此,必须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这是第二件事。

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构成新一届政府的核心战略。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77%,农村人口还占到将近一半。与世界上的城镇化国家城市人口要占到80%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使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镇化已构成当代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王牌”战略,是能够带来红利的改革系统工程。本届政府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这是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第三件事。

四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还要在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保障、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首先,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充分保障人民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其次,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再次,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各项民主权利。

以上这四件事就是具体落实人民为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