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

“十三五”是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

原题: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描绘了新的宏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余年,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增长乏力、传统产业过剩、股市持续震荡,告别了人口红利和廉价资源、环境成本的旧经济时代,中国已经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此次《建议》呈现出哪些新的内容和亮点?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脉络又有怎样的梳理?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报特邀权威专家和部分委员给予解读并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树立发展新理念 引领经济新常态

——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月5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中国新规划”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五大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也是中国过去30多年发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次《建议》把这五大理念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是因为这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理念转变才能推动行动变革

杨伟民介绍说,“十三五”规划不仅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规划,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第二个35年发展开启航程的规划。为什么要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杨伟民讲述背后的逻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既定的、不能变的、没有退路的目标。虽然目标没变,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相比,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十三五’规划必须回答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用新的理念去寻找新的思路,去走新的路径。”

杨伟民表示,“十三五”时期也是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最近两年经济运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确实已经很难走下去了,调结构也没有退路了,只有做优存量、做强增量才能找到出路。这不仅关系着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还关系着后小康时代发展后劲是不是可持续。

杨伟民举例说,“当前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比较迟缓,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旧常态,没有认识到新常态下有些行业发展的涵义已经发生变化。”他进一步解释,过去我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做的事主要是增量调整。所有产业都要上,都做加法,上项目、加产能。结构调整不过是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而已。过去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增长的产能可以被需求吸收。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总体大于需求,生产出来没有现实需求支撑,形不成现实的增长,供求关系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对经济减速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必须开始进行存量调整。对于产能达到峰值的领域,发展意味着调整,以旧换新,以小换大,是减量、提质、增效,必须要靠提高产品质量、品种,满足个性化需要等办法提高行业附加值和增加值,这才是现在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真正涵义。

“新常态下,仍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的内涵要扩展,重点要改变,要的是那种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说是产品要有市场,投资要有回报,员工要有收入,企业要有利润,政府要有税收,资源环境要可承载。总之在发展导向上我们要GDP,而不要唯GDP。”杨伟民指出。

五大理念决定未来发展路径

杨伟民指出,五大理念的树立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路径。“为什么要将创新发展放在五大理念之首,它针对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再靠要素驱动来实现发展。过去各级政府都把控制或扩大投资作为主要手段调控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投资作为增长动力仍会发挥关键作用,但作为最大动力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必须把驱动力转到创新上来,把投资与创新结合起来,投资是必要的,但要推动有效投资。”杨伟民表示,新常态的一个特征是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要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建议》中,创新的含义是十分广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形成一些新的增长点;既要注意培育新的动力,同时还要激发老的动力,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再创新。

“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不同地区的GDP增速和收入水平一样,也不是鼓励地方不管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一味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免费午餐。”杨伟民强调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他还提醒记者注意,中央在总结“十二五”规划成就时,用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但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时,用的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过去城镇化的做法是,要地不要人。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在需求、供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伤害。从供给看,将来会面临‘谁来务工’的问题,从需求看,现有的房地产难以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落户困难且缺乏政策预期。”杨伟民表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和降低用工成本等都有深远意义。

“过去我们提民富国强,现在不仅民要富,国要强,而且中国要美,这就要绿色发展。”杨伟民表示,在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绿色发展成为历次五年规划当中内容最多的一次,“绿色发展本质上是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近期不仅可以培育很多新的增长点,在长远上关系着中国的发展是否可持续,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否能够永续的问题。”杨伟民还指出,工业文明下如何发展已经有了清晰概念,但在生态文明下如何发展还有待探索,包括此次建议提出“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这些都是新词,希望通过努力让中国能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谈及开放发展,杨伟民表示,新常态下,对外开放不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扩大出口,而是要以全球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实现内外需的协调,进出口的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要并重,引资、引技、引智要并举。

至于共享发展,杨伟民指出,共享发展主要针对现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还不够的问题,《建议》提出十六字方针,“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最后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