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需在破与立中蓄力前行

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需在破与立中蓄力前行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远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和路线图。

可以说,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我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让我们倍感振奋。同时,《方案》也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务必成为指导和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又让我们深受鼓舞,催我们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进。

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吃透文件内容,扎实推进,有效落实,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真研读《方案》内容,《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常规文件的套路,强调“实”事,突出“实”招,抓住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灵魂和实质,从而在“破”与“立”的辩证法中,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思路和举措。

在打破“985”、“211”工程院校带来的高校发展困境方面,《方案》有了实质性地推进。对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带来的身份壁垒、竞争缺乏、重复交叉等问题,《方案》采取引入竞争、动态调整、周期安排、第三方评估等举措来逐步化解。不可否认,“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一些重点学科稳步推进等等。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矛盾愈加凸显,不但影响了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导致大学出现“三六九”等的差别,甚至一度殃及到学生的择业、就业等生存问题。

面对这种僵局,《方案》大胆突破,提出了坚持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同时,提出总体规划,周期安排的举措,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通过“竞争”、“绩效”等手段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的动态管理;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也为健全大学的退出机制做好了制度安排;总体规划,内涵发展,则要求高校强内功,而不是搞形象。对于,打破目前“985”、“211”工程院校身份壁垒,激发所有大学创新活力,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选择发展路径,逐步形成部属院校与地方高校交相辉映,综合大学与专科院校相互补充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除此,在破解当前高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方案》也有明确主张,并提出五大改革任务,即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大改革任务,既包括了高校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制度,又突出重点环节,体现了“破”的整体性、重点性。同时,《方案》又跳出“教育论教育”的循环圈,将高等教育问题扩展到社会层面,积极建构社会参与机制,从而体现了破与立的全面性。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离开社会参与,高校将失去社会根基。视野方面,方案也跳出了国内视角,力图开阔视野,运用国际视角来寻求建设“双一流”的世界眼光和战略帮辅,体现破与立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整体来看,《方案》力图从整体性、全面性、战略性、系统性等方面需求突破,最终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社会氛围。

在领导体制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虽然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就确定了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是,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独断专行,要么软弱涣散,致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甚至弱化,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打破僵局,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为建设高等教育“双一流”的目标提供体制保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