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表现中国精神(2)

创新要表现中国精神(2)

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记者: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此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创新能力,而搞好文化创新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意识?

杨金海:要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文化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日益凸显,搞好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我认为应当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要有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要求。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化创新不仅要考虑中国人民自己的需要,还要考虑世界人民的需要,要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比如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除了要讲好中国的历史故事外,更多的要讲中国当今的故事,还要用中国的和谐精神、和平理念等,讲好世界的故事、人类未来的故事,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中国文化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认知和了解,才能与世界人民一道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要有战略思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又反过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发展问题。从横向看,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从纵向看,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推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论,既要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也要反对东方文化中心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要努力把中国现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同时,要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事业。

三是要有争取话语权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但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我国的话语权还很小。我们的一些学科甚至沦为西方理论话语的“殖民地”和“跑马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构建起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能够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我国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系列新话语、新理论,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引领世界思想潮流的,但我们总结不够、宣传不够。我们应当下功夫把这些思想、概念提炼出来,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并主动设置国际议题,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理论和话语体系逐步进入世界学术舞台,包括进入世界各国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研究领域、大众文化领域等。这样,才能够逐步打造出科学、开放、规范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并逐步为国内外的人们所认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