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表现中国精神(3)

创新要表现中国精神(3)

创新要表现中国精神

记者:我们注意到,五中全会把“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提并论,显示出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请问搞好文化创新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杨金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要全面,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认为做好文化创新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打造好文化载体。文化是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得以呈现的。载体是“形”,文化是“魂”。只有形魂兼具,文化才能灵动鲜活,才能可感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因此,打造文化载体应当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例如,当前各种寺庙道观比比皆是,不少人为烧香拜佛不惜一掷千金,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化宣传载体还非常缺乏。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道德讲堂、文化广场、农村书屋等,但只靠这些还远远不能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百姓生活。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多修建一些场馆等,让更多的人有追求信仰的地方,到那里去瞻仰、感知先进文化,以解决信仰问题、人生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等。另外,礼仪制度也是文化的无形载体,应当把它与场馆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约束、仪式的洗礼,让更多人达到精神上的升华。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要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这样,先进思想文化才能够通过具体载体、仪式、活动等逐步渗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从而永久发挥作用。

二是要做到软硬实力并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们的基础设施、硬件水平提升很快,但文化软实力建设远远不够。硬的物质设施与软的文化精神互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到处可见。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建设严重缺乏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产建设严重缺乏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亟待纠正和扭转。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物质产品应当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比如我们的高速铁路、大飞机、无人机技术等,都应当体现中国理念。五中全会提出,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应当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一句话,我们要逐步学会“把软实力做硬,把硬实力做软”,在硬实力中展现软文化,在软文化中依托硬实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水平。

三是要重视文化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对文化队伍建设非常重视,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翻译人才为例,目前复合型、“双料型”人才还非常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瓶颈。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中国理论在世界上为什么缺乏影响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对外交流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但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应当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不但要把国外客人请进来,更要让我们的优秀人才走出去,特别要在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外语的双向人才上下功夫。有了高水平的文化队伍,我们的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有保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