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领域是最具活力的领域,最需创新,最忌保守。面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方式、指挥模式和制胜机理的嬗变,深入探究信息化作战政治工作作用机理,既是践行政治工作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也是聚焦打仗发挥生命线作用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
信息化作战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战场环境、作战力量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军政治工作既迎来创新发展的广阔舞台,也遇到许多新的时代课题。
战略博弈目的有限,政治考量因素更多。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受国际公约、国际舆论、道德准则等多重因素制约,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冲突与对抗趋于分散化、局部化。信息化战争不再是过去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战略指导的重心在于控制战局、达成政治目的;不再像机械化战争那样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毕其功于一役,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服务于政治需要。
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素质需求内涵更广。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对参战人员的素质需求越来越高。对手的高新武器再先进,自身也会存在“死穴”,如何准确找到其“阿喀琉斯之踵”、击其体系要害,需要指挥员具有高超的谋略智慧。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自发其能、自显其威,如何实现人机一体、发挥手中武器的最大效能,需要战斗员具有过硬的信息素养。高强度对抗、高烈度毁伤,给参战人员身心带来巨大震撼,如何做到冷静应战、不自乱阵脚,需要官兵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参战力量运用多元,凝神聚力任务更重。未来作战“平台中心”让位于“体系中心”,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形式。只有把各作战要素、单元和系统“攥指成拳”,才能发挥体系作战效能。陆海空天“有形空间”与网络电磁认知“无形空间”交织并存,呈现出“多维空间+点战场”形态,只有整体布势、联通联动,才能化局部优势为战场胜势。参战军种、作战要素、指挥层级之间协同要求高、难度大,只有增强作战模块之间的“粘合度”,才能实现1+1>2的综合效能。
交战对象隐身遁形,攻心夺志致效更难。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制胜的重要标志就是征服对方意志,不仅是军心士气的对抗较量,还体现在对政情民意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争取。无人、无声、无形正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形态,无人化作战力量逐步取代战场上的有生力量,电磁炮、激光炸弹等隐形兵器逐步取代以化学火药能为毁伤机理的传统火器,超视距远程打击逐步取代近战搏击,作战双方几乎见不到面。可以预见,未来作战中舆论较量、心理对抗、法理争夺日益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战场”,重要性与艰难度都空前加大。
作战行动精准快捷,跟进服务要求更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密码等重大技术的突破,使作战由“技术决定战术”发展为“技术决定战略”;在情报、侦察、通信等各要素的支撑下,“1枚导弹摧毁1栋指挥大楼”式体系破击成为现实;“攻击窗口”或“交战机会”时敏性以分秒计算,“1分钟决定战斗结局,1小时决定战局胜负,1天决定国家命运”。过去战争中经常运用的“人海战术”“近战夜战”“持久作战”等战法难以施展,相应形成的战时政治工作传统做法不加以改进,未来作战中就可能陷入融不进、跟不上、够不着的困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