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转千校一面的局面

如何扭转千校一面的局面

“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媒体分析发现,我国900多所本科院校的校训只用了600多个汉字,用其中十大高频字进行组合,即可组成中国大学最通用的校训。校训撞脸,折射出我国高校“千校一面”的局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按此建议,“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将在“特色”和“水平”上重点突破,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将逐步扭转。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们的期望,在前不久举行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他们纷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

“过去20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程有两个重要特征,即项目驱动和指标牵引。”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指出,项目推动和指标牵引的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也造成了高校办学的同质化趋势。高校围绕各种专项计划和评价指标长期激烈竞争,很难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和社会需要专心办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评价体系是高校办学的“指挥棒”。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说,当前对高校的评价标准看重的是数量、规模等显性指标,未与质量、贡献挂钩,导致有的院校急功近利“专升本”,有的追求“学院”更名“大学”等。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说,现在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大学,评价简单化、一刀切,学校苦不堪言,走特色发展之路的积极性也被抹杀了。她说,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切入点。

陈群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估方式,强化综合评估,延长评估周期,优化评价体系,尤其要科学地区分投入和产出指标,使得高校可以在一个建设周期中,专注于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针对高校众多、定位趋同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建议建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支持和评价,引导高校找准目标、凝练特色、对接需求,在不同类型上各安其位、各展所长。转变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让高校能够依法办学、沉下心来办学,关键是做好三个“放权”:省级政府及部门向高校“放权”,高校向教授“放权”,同时也建议中央部门向省级政府“放权”,如院校设置、高等教育招生应“学术型”和“应用型”并举计划、学位点评审、学科建设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