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打造“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格局

北京将打造“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格局

原题:行政副中心建设将带动40万人疏解至通州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北京将建设成什么样子?11月30日,市规划委给出了答案:本市已经开展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目前前期编制方向已经基本确定,为了对接京津冀区域“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本市也对城市集中建设空间和功能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了“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新总规重点整治“大城市病”

上一版本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在2005年1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而最新修改的总规,则瞄准了北京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不少“城市病”。

“今后一段时期,对于北京城乡规划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也为北京统筹治理‘大城市病’做好了基础性工作。”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

“通顺大亦”也将承接疏解

今年3月获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区域空间格局。11月30日,北京市规划委方面也专门做了更深入的解读。记者注意到通州、顺义、大兴、亦庄也被认为是“多节点”的组成部分,将会适度承接中心城区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的转移。

此外,在空间格局中的“三轴”方面,市行政副中心(通州新城)位于京唐秦发展轴,亦庄—大兴新城、新机场地区位于京津发展轴,房山新城位于京保石发展轴;在四个功能区中,北京平原区位于中部核心功能区,重点抓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承接工作;北京山区位于西北生态涵养区,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保障区域,因此要强化北京山区和平原区的差异化发展。

一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都确定要在交通、生态、产业实现率先突破。从目前的总规修改情况来看,交通上,除了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外,也已经明确了构建“客内货外”铁路枢纽格局,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及区域性货运枢纽功能;生态环境上,近期会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从而实现对廊坊城区、北三县、固安、永清、保定涿州等北京周边市县和重点地区的生态管控;产业升级转移上,对接曹妃甸、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会与天津滨海新区、保定、沧州等市开展跨区域创新合作。

城乡规划真正实现一张图

真正把城市总体规划变城乡总体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此次总规修改的一大亮点。而实际上,过去十几年里,北京并没有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尤其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控。”王飞向记者分析,这直接导致了总建设用地规模大、增长快,城乡建设“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城乡结合部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北京1536平方公里的集体建设用地成为此次总体规划确定的“瘦身健体”主要对象。王飞介绍,在用地布局方面,未来本市会积极引导集约减量后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向城市规划建设区、重点功能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

集体建设用地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滞后。王飞拿出来一份数据,目前污水处理率全市约85%,而郊区只有60%左右;现状清洁能源比例全市已达到77%,而农村地区不足20%……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配套设施都会被这次总规修改所兼顾,并在未来得到改善。据了解,本次规划会将城市污水处理率调整为城乡污水处理率,规划到2020年达到95%左右,重点是提高郊区的污水处理率;规划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力争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比重,2020年约达到25%以上,远期超过50%。

本市70%将划为生态用地

虽然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成为北京规划格局中最重要的两条线。“这两条线将一起画在同一张图上,将北京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全域管控。”王飞说。

“两线”划出来的“三区”中,生态红线区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必须格外珍惜。该区域涵盖了维系北京生态安全底线、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区、森林、河流湖泊、基本农田等现状生态资源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点公益林等法定保护空间。

根据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区面积已经约占市域面积的70%以上。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本市将通过平原区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还绿、规划生态廊道建设,实现远期全市生态红线区比例提高到75%左右的目标。

被划定进入生态红线区后,会面临着什么严格管控的措施?王飞介绍,原则上本市的生态红线区面积将只增不减、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生态红线区内现状建设用地要严格管理,山区进行整体保育和生态修复,平原区重点是增加绿地总量。

作为城市发展刚性约束红线,北京的城市增长边界则将中心城、新城、镇中心区、独立城镇组团、重点功能区的集中建设区划入,初步划定集中建设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16%。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建设项目选址都会控制在城市增长边界以内的16%区域。

而生态红线区和集中建设区以外区域为限制建设区,则主要是为了整治“大城市病”,是实现人口疏解、用地减量、功能优化、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地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