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供给也是扩内需

改进供给也是扩内需

对怎样化解产能过剩,学界之前的主张是扩内需。最近政府强调“供给侧改革”,于是人们的关注点又转向了供给。有学者指出,供给侧改革固然重要,但应双管齐下,同时还得扩内需。这观点当然对。不过在我看来,改进供给也是扩内需,只是处理问题的角度有不同。

两百年前,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天晚上法国里昂一家餐馆里几个小伙子一起喝啤酒,其中一位趁着醉意把几瓶啤酒砸在外边马路上,嘴里还嘟囔说“为工厂作贡献”。说者无心,但却让坐在一旁的萨伊陷入了沉思:将商品毁掉是给工厂作贡献么?莫非是企业生产的商品没需求?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萨伊否定了毁掉商品为企业作贡献的看法。他的论证是这样:人们卖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买商品,即为买而卖,货币只是交换媒介,企业卖出商品拿到货币后,会立即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意味着对另一商品的购买。于是他的结论是:供给可自动创造需求,生产不会过剩。

萨伊的这一观点,学界后来称为“萨伊定律”。在该定律提出后最初的一百年里,虽不断有人质疑,但多数经济学家仍认同。直到上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大萧条,生产出现普遍过剩,为对付萧条,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挑战的是传统理论,而首当其冲则是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错在什么地方?凯恩斯说,在早期物物交换时代,甚至是金银货币时代,萨伊定律能够成立,但当纸币出现后萨伊定律就站不住了。凯恩斯的理由,是货币可以储藏,当人们卖出商品后如果不马上买,货币被储藏,商品会过剩。这看法流行至今,而且自凯恩斯之后,教科书皆将“储蓄等于投资”看作经济总量均衡的前提,也是基于以上理由。

我的看法与凯恩斯不同。商品过剩的症结我认为不在货币;正相反,是货币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交换。想想物物交换的情形吧。如生产斧头的厂商需要购买服装,而生产服装的厂商却不需要斧头,这样交换就不能完成,斧头与服装皆会被积压。但要是有货币作等价物,买卖两便,交换即可完成。可见,货币的出现有利于交换,减少了过剩。

也许有人问,货币被储藏需求怎会不减少?对此要分两种情况:货币若是金银,需求可能会减少。如果有人预计未来金银升值而将金银储藏,所对应的商品会因为缺少货币可能滞销。但若货币是纸币,由于纸币不能储藏只能储蓄,需求不会减少。理由简单,银行是靠存贷利差赚钱的企业,吸收存款后一定会千方百计贷出去。如此张三的储蓄就变成了李四的需求,需求不会变。

所以我的观点,如果仅从总量看,供给确实可创造需求。其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也是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特殊商品(货币)的供给,可创造对普通商品的需求;而普通商品的供给,则可创造对特殊商品(货币)的需求。其二,企业生产商品需购买设备与原材料,这样创造供给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需求的过程。其三,供给可以引导需求。50年前没人用手机,而今天有了手机供给,市场也便有了对手机的需求。

不过这是从总量看,若想多一层,比如从结构看,供给就未必等于需求了。举例说,市场需要100套住房,5000斤大米,而厂商供给的却是110套住房,4000斤大米,由于结构不匹配,此时房产显然会过剩。其实当年萨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认为结构失衡只是局部现象,未作深入分析。可事实表明,结构失衡往往引起总量失衡,中国今天的产能过剩,就是结构所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