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11)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在孔子51岁的时候,鲁国内部的争斗基本平息了。这个时候已知天命的孔子,应鲁定公之召,出任鲁国的中都宰,这实际是个地方的小官。他在做中都宰的时候能够把礼乐教化和政治结合起来,任用一些贤能的弟子来辅佐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所以,鲁定公就非常高兴地对孔子说,您这样的治理方法,能不能在全国推行?孔子说,岂止鲁国,推行到天下都可以。

这样鲁定公就把孔子提拔到鲁国主管水土事务的官位上。孔子上任后经过组织勘察,划分山川、丘陵、平原、洼地,分类安排指导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这使得鲁国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后来鲁定公很快把他提拔为大司寇,主要管司法工作。他在鲁国参政三个月的时候,鲁国整个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贩羊贩猪的商人也不敢哄抬物价了,路上的男女都自觉的分开走,各守礼法。看见别人掉下东西,也都不敢拿回去自己藏起来,其他国家的人到鲁国来做生意,也都不会去求官吏给予照顾。所以孔子治鲁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里面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就是鲁定公与齐景公的夹谷之会。当时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为鲁定公施行相礼,孔子在这以前做了非常充分地准备。因为齐鲁之会,齐国是有阴谋诡计的,他们试图在两国国君相会的时候,凭武力挟持鲁定公,然后胁迫鲁国。因为当时齐国想称霸,要压制鲁国的发展。那么孔子代行相事,他就提前做了准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所以当齐景公准备挟持鲁定公的时候,孔子以礼乐斥之,结果齐军就敬畏了,于是就定了一个盟约,约定互相之间不再侵犯,甚至把齐国侵占鲁国的一些土地也归还给鲁国。

这次会面结束后,齐国的大臣就跟齐景公说,孔子如果这样搞下去的话,鲁国一定会称霸。它称霸以后,离我们很近,首先会把我们兼并。于是,齐景公就想办法来削弱鲁国,他在齐国特意选了80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他们学会舞蹈,同时再配120匹骏马,一起送给鲁定公。鲁定公得到了这些东西以后就贪图享乐,不再过问政事。孔子和他的学生越来越感到失望,他的学生子路就说,老师,我看我们不能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是离开吧。孔子还是抱有一线希望,他回答说,这次鲁国国君在郊外要搞郊祭,我们看他郊祭以后能不能把郊祭的烤肉再分给大夫,如果他还分给大夫们,就说明他心目当中还有这些大夫,如果他不分,就说他对大家没有任何需求了,那样我们再走吧。

结果,这个鲁定公确实是违背了常理,郊祭以后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这样孔子就彻底地失望了。他眼看鲁国政治已经不可能大有作为了,然后就带着他的学生步履迟迟地离开了鲁国。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看哪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能够尊重他,能够用他和他的弟子。

这样他辗转于魏、曹、宋、郑、陈、蔡、楚等很多的诸侯国之间,也曾经在周游列国中遭遇国很多艰难困苦,甚至是生命危险,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或许是因为他的主张太理想化了,或许他的主张不符合其他国君的口味,总之,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使用。

孔子周游列国屡屡受挫,遭遇凶险,但是他最终能够逢凶化吉,往往在关键的时刻他是以天或者天命来支撑自己。比如,他周游列国时曾经被人围困,当时的形势是非常危急,他的弟子都很害怕,但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个意思就是说周文王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文化道统没有丧失,不是都在你我的身上吗?如果上天真要灭绝这个文化道统的话,那今天就让匡人把我们都杀了。他非常自信,这个自信就来源于上天,就是因为他觉悟到了天道,感悟到了天命。所以,他说既然天不灭绝这个文化道统,那么匡人能够把我怎么样呢?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