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关于这句话,传统的说法很多,孔子到了70岁进入到圣人的境界,这个时候他心性微妙圆通,能够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德,从容中道而不忤逆任何的法度。当然有的注释家把“矩”,把不逾矩的矩解释为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指的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觉得这个也可以。但是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觉得孔子他在耳顺以后,不管外在的人生的际遇如何变化,他自己都能够心态平和而坦然。所以到了晚年以后,他能够经常静静的体会天人之间的这种真谛。于是天道就开始逐渐地在他的身上不断地流淌,他也默默地等待着生命的转变,他个体的生命和天道逐渐地逐渐地融为一体,他就是道,道就是他。所以到后来他就发出一个感叹,从今往后,我就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按照儒家来讲,道不远人,道不离器,所以这里面其实道就是矩,矩也就是道。我的理解,孔子到了这个时候,他内在是从心所欲,多合于大道,然后他法止于外,就是规矩,就是礼法。所以他够能够合内外之道,把内圣与外王打成一片,就圆满的完成了圣人的人格。所以这个不逾矩,并不是说不逾越外在的、现实的、既定的法度,而是说孔子到了这样一个人生的境界以后,同时是顺心而为,同时又合于大道。他所说的,他所做的自然就是法度。
他从耳顺到从心所欲,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飞跃,就使得孔子摆脱了生命的局限,从而进入了一个致广大、尽精微、通神明的圣人境界。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从他整个的一生来看,他是经过了下学上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他已经是超凡入圣了,这就是儒家所讲的既内而外的一种超越性的道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