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12)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后来孔子又来到宋国,有一天他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乐,宋国当时的一个司马,就是地方上的一个小的军事的首领,他不喜欢孔子,就想加害孔子。但是他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所以他就派人砍伐这棵大树威胁孔子,这个时候他的弟子就有点害怕,就催促孔子赶快离开,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因为这个司马叫桓魋,也就是说上天既然赋予了我道德的使命,那么这个司马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当然他提到天命并不是宿命论的意思,而是孔子借此来表达自己无论如何艰难都要继续自己崇高的事业,他表现了得到天命的一种自信心。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在遇到挫折时是通过天命对自己有种安慰、鼓励。孔子知天命大概是50岁以后,这可能与他晚年研究《周易》有关,因为很多资料记载他在50以后非常认真、勤奋地研究《周易》。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欢《周易》,“韦编三绝”,古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用线绳把它连起来的,孔子经常读这个书,结果线绳都断了三次,然后又把它给连起来。最后他说如果再多给我几年的话,早一点读《易》的话,我现在有很多事情就可以豁然开朗了。

后来考古发现的帛书《要》里面还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这个意思就是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住在哪儿就把《周易》放在床的旁边。他行路的时候经常把《周易》背在背囊里面。

经过长达14年的周游以后,孔子终于在暮年返回鲁国,但是鲁国终不能用孔子,孔子已不求仕。这个时候他大概已经有68岁,也就是他说的“六十而耳顺”,也逐渐地接近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

所以我们看下面第五个阶段,六十耳顺。对于六十耳顺的“耳顺”,传统的解释很多。主要的意思大概是说随着个人修行的成熟,孔子能够做到听别人的话,就能非常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像我们俗话所说的“听人听声,锣鼓听音”,就能够知晓人话语背后更深刻的内在的涵义。这个解释也通,但是现在我自己通过研究,我觉得孔子知天命以后,他又修养实践了10年,所以他就越来越明自然有它规律。所以,他对人世间相异的意见,相反的言论,甚至有忤逆不顺的反应、刺激等,他都能够心平气和的听取。也就是说,从知天命的必然王国要达到心随所欲的自由王国,这中间要经过一个放弃自我的耳顺的阶段。

我们看天不言和他这个耳顺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耳顺也可以说就是成圣的关键。因为古代有些文献就讲圣人可能听觉特别灵敏,能够闻天地之间的事情,就是说听到什么东西以后,他就能够有非常深刻地理解。所以古代圣人的“圣”字,它一边是一个耳朵,一边是一个口,当然底下是一个王玉,这是古代繁体字的圣,那就是说圣人确实与耳朵、口有关。所以孔子到了耳顺的阶段,他可能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