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平台,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界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划定市州和县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推动重点开发区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基地、园区、产业链等为载体,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推动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支持清洁生产,推进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行动,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等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用地规模。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合理消费,管住公款消费,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开展生态资产评估核算和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严格环保执法,落实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环保督查巡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森林、河湖、湿地、草原、冰川,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快实施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董志塬、关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公园。加强水土保持和梯田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