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翻过的2015年,在我国“三农”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粮食生产迎来“十二连丰”,部分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打下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迎来“十二连丰”
眼看着运输车里卸下的自家水稻进入过筛机,再通过传送带缓缓送到粮库新建的仓库里,黑龙江省泰来县胜利乡查干村农民魏海龙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喜悦:“水稻大丰收,国家又保护价收购,这一年终于没白忙活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这是自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续第十二年获得丰收。
“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一是由于播种面积增加,二是单产有所增加。”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0010.7万亩,比上年增加900多万亩,增长0.5%。全国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单产达365.5公斤,比去年增产6.5公斤,提高1.8%。
粮食再获丰收,离不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鼎力支持”。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及时下拨2015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资金,稳定了农民的种粮收入预期。同时,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冬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因播种面积扩大而增产粮食约67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23.1%。
农业机械化实现新突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我国不少田间地头,金秋时节很少见到挥镰收割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农业机械。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成为“甩手掌柜”。
“以前人工收一公顷地,12个人连扒带送得干一天,人工费2200元。现在农机1个小时就完活,送到家门口才1000元。老百姓啥也不用干,坐等收粮。”经营着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吉林榆树农民蒋恩凯说。
今年以来,农业部广泛推行“一条龙”复式作业方式,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超过40%,“三夏”小麦机收率超过92%,“三秋”玉米机收率达到63%,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2%,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