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互联网+”技术的显性特征是什么?连起来会有多大的效果?事实上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效果也一直在用。举个例子。过去的图书馆是国家支持的图书馆,可能有些古板,可能有些是用外汇买来的图书,其他图书馆没有,所以北大老师在接触信息方面,比我们山区一个中学老师、小学老师有无比的优势。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在百度学术那个网站上能够获得的信息,北大老师能拿到,我在山区的一个乡村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我也能够获得信息,你的信息跟我的信息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把学术研究所需接触的基础信息差异消融掉了。
(三)“互联网+”技术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大爆发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互联网+”技术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大爆发?前两年,印尼海啸,大家在海边观光旅游的时候,由于海底火山爆发引发了巨大的浪潮涌动,海面上看不见,风和日丽,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当这一股浪从海面冲到了岸边,海啸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伤害程度比一场9级台风风暴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因为首先,海啸来临前你没有准备;其次,海啸来临时,浪潮的涌动远不止台风眼几公里的伤害,而是上千公里的伤害。
所以“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就像一场会带来浪潮涌动的海啸。但好在“互联网+”技术革命不是一场对人们有伤害的海啸,而是历经30多年积累的技术革命,一场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大爆发的“海啸”。
二、“互联网+”催生人工智能机器人
那么看第二个问题,“互联网+”催生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是一次技术革命,“互联网+”会催生一种经济,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把人们的智慧行为“机器化”。
举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设想的例子。假定这是我的客厅,我在客厅里摆了一个吸尘器。如果没有“互联网+”,我在外面出差十天回来,房间里面会特别干燥,我家里面那几盆花可能就会死掉了。那我在外面出差的时候能不能让我父母帮我浇花呢?父母的住处离我家相隔几十公里远,80多岁的老人走不动,那让我儿子去呢?他在另外一个城市。让我的同事呢?他比我还忙。所以浇花成了一个大问题。可是如果把吸尘器稍微改变一点,吸尘器能不能“长”一条“腿”?吸尘器说我底下有轱辘啊。那好,那你能不能用我的杯子到厨房里面接一杯水,把1号花盆的花浇一下?
可能有些人马上会想到,那曹老师你说的不就是吸尘器加一个机器人的腿,加一个电脑,加一个寻找目标,加一个人机互动的室内新型机器吗?可不是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现在室外定位已经达到厘米级了,室内定位,像我这个杯子这么大的位置都能定位。那你可以想象,如果室内有各种各样的定位装置,瞬时能够传到“四网合一”的超级网络里面,我给它打电话,它在室内和我互动,还能够寻找到目标——水,这个问题就完成了。这就是通过“互联网+”给机器附着上一定的智慧行为。你会发现,机器人把一个类似于保姆式的智慧替代了。那照看婴儿、宠物呢?或者你晚上回去就不想动了,就想赖在那,机器人就可以帮你做一些很简单的活动。换句话说,它能够完成一些具备初级思维、不需要非常高逻辑过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三岁以下孩童的智慧能够完成的工作。
智慧行为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不仅可以机器化,还可以在室外和人的消费需求进行互动。所以说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催生的是什么?一些智慧行为的机器化,就是机器人可以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机器人可不是单纯的机器人。过去,工厂里面的机器人叫生产性机器人。比如汽车外壳到了流水线上的工艺环节,一按电钮,自动喷漆的机器人把胳膊举起来喷完漆就走了。
“互联网+”技术使得智慧行为机器化,但还没有完成。智慧行为机器化以后,你会发现智慧行为远距离化了。可能你在北京的香山上就可以和家里的机器人互动,等你回到家的时候会发现,它可能已经把好多准备工作做完了。智慧行为机器化以后,可以降低我们的出行成本,让我们的旅行生活变得更有贴近家庭的舒适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畅通。那个时候,“地球村”的愿望完全有可能实现。
所以这次在乌镇召开互联网大会,公布了会议的四点特征,还有一点提议,叫e-WTO(即电子世界贸易组织),什么意思呢?以后随着实体店的消失,恐怕卖东西就不需要海关了,海关都海上来,自由贸易区,实体自由贸易区可能就完成虚拟“互联网+”经济所不方便完成,或者比较优势很低的那些内容,绝大多数都从网上走。交易和结算可能都是瞬时完成的。e-WTO组织,也就是电子世界贸易组织,非常可能和一个电子国际货币基金二合一了。如果这两个世界组织放到我们国家浙江的乌镇,那你想想看乌镇会出现杭州和宁波这两个大城市之外,第三个大都市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