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孔子中道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里还有管理的智慧。刚才讲的是对人的智慧,那么对管理呢?怎么做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孔子的《论语》里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中道,在《论语》第二十篇尧曰篇里,孔子说了四个字:允执其中。“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尔舜,上天的规则在哪里?就是你的国家发展得兴旺不兴旺,它内在的规则是什么?是尔躬,是你自己一定要勤奋,要自强不息。要怎么做呢?四个字,允执其中。反过来讲,如果你自己不能勤勉地从事政治管理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允执其中,结果是“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到那个时候,天下就会大乱。那么,怎么才不大乱?四个字,允执其中。“允执其中”这四个字是《论语》里关于如何从事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和政治家的极大智慧。我自己的体会,如果大家能做到“允执其中”这四个字,那你就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大家今后无论从事什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允执其中了,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尧舜禹的智慧、孔子所说的智慧,你就会在政治管理上做得非常出色。
什么是允执其中呢?其实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在各种对立中,一定要找到中道,这个“中”不是说物理学、数学的正中的“中”,它是各种力量在对比的过程中的那个“中”。我举几个例子,为诸位阐述什么是中道。治理国家时,对外开放和以我为主就是一对矛盾,我要强调以我为主,又要海纳百川学习别人,这就是一对张力,这对张力的中道是什么?就是既要以我为主,一定又要海纳百川,这就是中。如果完全以我为主,这就叫闭关锁国;不以我为主,完全向别人学,这就叫全盘西化,都错了。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盛唐气象,大唐初期,从李世民到武则天,既发展自己,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化上可谓蔚为大观,汪洋恣肆,唐诗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同时,盛唐一点都不封闭,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先进文化,玄奘法师用一双脚,丈量十万里路,到天竺求取大乘佛法。盛唐气象,既是以我为主,又海纳百川,这就叫中道。可是到了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清代开始搞闭关锁国,文字狱,使得民族生机一下子萎缩了。你没有一个渠道向其他民族吸取营养,你做不到和而不同,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衰落。所以,满清闭关锁国种下了一个恶因,果报什么时候来的?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那么多列强欺负我们,这个恶因在明清之际就种下了,只不过这个果报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呈现,而且一直到了1949年,我们才重新站起来,这中间的苦难罄竹难书。如果坚持允执其中,永远以我为主,保持大中华的特色,同时海纳百川,永远敞开胸怀,向世界其他民族去真诚地学习,这个民族怎么能败落?可是我们当时没有做到。所以,以后一定要学习圣人的智慧,在治国方面一定要注意中道。
我再举例子,比如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灵魂的建设、心灵的建设、信仰的建设一条腿,另外一条腿是老百姓要吃饭、要富裕。这两者之间一定要坚持中道,既要让人民活得富裕,同时让我们这个民族活得有信仰、有文化。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建国之后,老百姓一日十年,吃饭问题没有解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信仰建设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我们习总书记现在为什么那么强调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补充。这就是中道,比如在环境建设方面,很多人指责环境,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一个由农业文明转向信息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时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坚持中道,不要以牺牲环境,牺牲后代子孙的利益,来谋取饮鸩解渴的发展,我们要保护环境。可是,我们也要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也要保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又是一个中道。你如果不做到中道,经济没有发展,就业解决不了,社会也有问题。空气污染了,水污染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不可获缺空气和水都出问题了,我们发展的意义何在?
再比如,近代史上列强欺负我们,阶级斗争在当时的环境里面,鼓励中国人站起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客观的说是起了作用的。可是环境变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安安静静的搞社会主义建设了,政策就要调整,怎么调整?你要回到中道上来,这个中道就是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居乐业。所以,大家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在管理过程中,在所有的矛盾和各种冲突之间,一定要找中道,不能偏。
可是,有的时候,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了,社会已经开始偏了,就需要“矫枉过正”一点,把社会发展趋势给拉回来。就好比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初期,连饭都吃不上,那个时候不得不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时那个社会状态下,更多的是强调经济发展。可是今天不能这样,到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社会取得一定程度发展以后,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华民族将来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富裕、强大的国防之外,还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一定要有让其他民族能学习和借鉴的文化和价值观,那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道。
所以说,允执其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智慧。我们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偏的,我们人类的管理之所以出问题,其实是偏了。比如企业管理,业绩好了我就有奖金,这叫物质奖励。但是,单纯注重物质奖励,这个企业一定会死,为什么?物质奖励是能激发人,可是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员工如果没有利益了,他不就走了吗?所以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物质的奖励之外,还一定要建立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不仅有物质的积累,还有企业所塑造的那份价值观的认同。这个时候,当企业真面临困难的时候,即便是经济效益差一点了,员工仍然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能凝成一股绳,使企业渡过难关,这个政策也叫中道。企业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价值观的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这就是《论语》里中道的智慧,它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二)人们怎么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和智慧?
孔子的思想非常多,说完它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在这里就稍微结个尾。孔子这么高的境界和智慧,人们怎么做到?这个问题就来了,孔子做了回答:“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我就能做到。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深刻。孔子说,我讲的这些高妙的境界看起来很有智慧,很有境界,可是他不悬空的,是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做就能做到,叫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背后传达了中国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什么观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智慧。好比人人心中都有一颗光亮的明珠,这颗明珠有的时候蒙上污垢了,所以变得自私,变得狭隘了,变得愚蠢了。那么,孔子说,只要我想做,我想把我心中这个珍珠给擦亮,让它光芒四射,我就能做到,这叫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接着说过,人人心中都有觉悟自己的那种能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叫良知,而且这个良知人人都可以感受,怎么感受?你哪天在河边散步,一个人不小心掉到水里了,也许你不会水,没办法去救,可是你看了一个人在水中挣扎的时候,心里是非常难过的,这叫恻隐之心。比如,你坐公交车,好不容易排了一个座位,刚坐上过了两站,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挤上车,就在你身边,你什么感觉?你如果假装看不到老太太,那会如坐针毡,很不舒服,这是礼让之心。所以,我告诉诸位,你看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是你的良心在起作用,任何一个人都有那个东西。比如,我们党反腐败,好多被撤查的官员痛哭流涕,他也知道自己错了,也没管好自己。他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说,做了亏心事,心里面难过,这就是证明那个良知在。孔子说,我说的那个智慧和境界没什么,是我们都能做到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心中那个智慧找到,把那个大智慧找到,你愿不愿意真心去做。
所以,我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小结,孔子的这个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谁能拯救人类,我提出这个命题。当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认为,一个造物主来拯救,中国文化不这么认为,谁来拯救你自己?人类自己拯救人类,这就是孔子的一句话,叫敬鬼神而远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