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视角思考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从财政视角思考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学术问题。可以在财政的视角下,就发展模式、结构模式、治理模式、激励模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流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国务院近日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财政的视角下,就发展模式、结构模式、治理模式、激励模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呈现了如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第一,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提出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第二,我国在同一历史时期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了公共政策目标。

固然有国家也在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当前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也不乏发展中国家,但是两者同时发生、且两者都有“体量巨大”的压力,可谓我国的特色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扩展,前期以“大的非公共投入、小的非公共部门”为依托,即主要依托公立院校,使其在有限的财政投入背景下,以大量汲取非公共财政的经费(学费)实现了扩大高等教育供给的目标。同时,我国实施了持续十余年的以支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而对精英型公立大学的倾斜性财政支持政策。

近年来上述政策有所调整,包括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院校提供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优质平价、低质高价”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因此,在发展模式上,我国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三个因素的同时存在,把握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发展事业的节奏,平衡好重点投入与普遍改善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质量、规模与速度的关系都极端重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