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文化和文艺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通过回顾历史前瞻未来,深刻回答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认识文艺,发展文艺,领导文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文化和文艺道路等根本问题。这是对实现民族复兴全面深入的战略思考。因为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复兴就是要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与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民族复兴的内涵、要件和历史进程看,不仅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必然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复兴。因此,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遵循,同样必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驱动、支撑和引领。
习总书记讲话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在助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的清醒判断,对文化、文学艺术功能如何发挥的殷切希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文化昌明离不开以人为主体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强盛的重要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传播、引领先进思想,二是培养造就优质良材。采取什么措施手段,打造什么样的自身文化,培养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按照习总书记讲话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也应该成为高校文化建设,成为高校教职员工的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讲,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一、发挥文化的阵地作用,坚定不移地坚守弘扬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要把继承传统作为切入点,夯实文化复兴的民族精神根基。
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精神。高校是发风气之先,文化传播的阵地,是思想生发和传播的渊薮。既然我们所谈的文化建设其落脚点是民族复兴,那么其核心意蕴就应该是文化兴国强民,在根本上就要体现精神价值的追求和集体人格的建构。因此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格不断攀升,继承传统美德,为当代大学教育注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发展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文化已经沉淀、内化为民族基因和民族性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作为既往强势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文化持续发展的瑰宝。
中国社会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科技昌盛、文化繁荣转变,就传统文化而言,取其积极因素,剔除消极因素,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提升,以之涵养文明,优良环境,塑造良才完成好时代赋予高校的重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