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推动高校文化创新(3)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推动高校文化创新(3)

三、发挥文化的内化作用,不遗余力地锻造高校的品质高地

要把自我完善作为旨归,涵养校园文化的道气道风。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教书育人,以何为藉?古人曾有说法: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古人所言之“大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在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培育良才服务社会的功能上是一脉相承的。什么样的办学目的,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更体现着不同高校的文化理想、社会担当和聚纳效应。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人能弘道,道亦弘人,高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才能彰显,功能才能实现,目标才能达到。

为了达到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高校应该做到:

第一,要高位承载对接,打造高校文化战略。着眼于民族复兴和习近平同志关于繁荣文化,繁荣艺术,繁荣学术的要求,培养人才的系列要求,准确定位、长远规划、系统施策,统筹落实。

第二,要升华管理境界,坚持文化立校。重视大学在民族复兴中的聚纳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渊薮和高地作用。在提高办学实力和品位上下功夫,培育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师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打造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一种开引风气的前瞻文化,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文化,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文化,一种和谐进取的人际文化,一种健全优质的制度文化,一种人才辈出的生态文化。

第三,要传承大学精神,凝聚文化建设能量。大学是社会理想的孕育场所,如果没有了精神,大学就不再是大学。精神是一种历史积淀,精神力量是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清高的力量,一种强大的能量,能让人舍生取义,更能让文化产生裂变效应。拿北大来说,人们总是习惯把北大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北大精神中,一个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苦难相联系的爱国精神;一个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科学紧密相连的研究精神。北大就应该提供这样的精神,为国家、民族、社会贡献力量。弘扬好传承好这种精神——关乎社会的民族精神,关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不辜负民族和时代所托,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更出功勋,引领时代和社会进步,助推民族复兴。

第四,要坚持二为方向,繁荣文艺创作。发挥高校学术研究争鸣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把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时代风气的先知先觉转化为学术与研究与文艺创造的先倡先行。通过更多有思想,有水平,有分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增广文化功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