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在条件极其艰苦危险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亲自做过多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为我们党了解当时革命斗争的情况,确立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策略,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和重要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著名论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优良工作作风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

党的主要领导同志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还建议“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广东、湖南、浙江三省农村,并直接指导工作;朱德同志在广东、河南、四川等省深入调研40多天;刘少奇同志带领调查组到湖南、黑龙江、内蒙古,在农村公社、大队一住就是十多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解决了一系列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国民经济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重视调查研究的楷模。从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直到中央,他始终保持着高频次的调研风格。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他就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在闽东曾披荆斩棘步行两个多小时,深入寿宁县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酝酿“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又对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总计用81天进行了35次调研考察。在此基础上,党中央系统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全面开启了“十三五”发展新征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鉴于此,中央提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首先就是“情况要摸清,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既指明了经济“爬坡过坎”的方向,又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

党和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仍然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过去不少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身边陪同人员一大堆,浮光掠影地程序性走过场,基本上与普通群众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对基本情况的掌握和了解。这样的调查研究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其实质意义,难以取得实效,决不能依此做出决策。这种损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形象的调查研究万万要不得。

在当前,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基础数据测算,搞清楚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其次,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分析准、研究透。再次,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结合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政策措施,使其符合实际、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让地方和相关部门知道怎么干。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共产党人要真正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