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当代不可或缺的品质

诚信是当代不可或缺的品质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诚”的基本含义就是真诚、真心、诚实、诚恳、诚挚等。“信”字从字型构造上看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说文解字》云:“人言为信”,原本指古代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后来引申为言语真实、诚实,守信义,讲信用,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诚”与“信”词义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二者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传统上可以互训。《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白虎通义·性情》:“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北宋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与“信”基本含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一般意义上,“诚”指人具备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指人内在真诚的外化。“诚”侧重于“内诚于心”,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体验;“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是人们外在的准则、规范。王通《中说·周公》说:“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说明“诚”比起“信”来更为根本。“诚”与“信”结合为“诚信”,就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内涵丰富的词汇。千百年来,诚信被视为人之为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世做事的基本行为规范,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价值观。

“诚”是有修养的人应当坚守的道德操守,而“信”是交友之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汉代“信”列入“五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扬雄《法言·重黎》:“或问信,曰:‘不食其言’。”即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黄宗羲说:“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诚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的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的。如果人只求满足自己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没有人性的禽兽。

唐代魏征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夫唱妇随,关键是有“诚”在。推而广之,在家庭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否则,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信”也是治国之宝,《左传》云:“信,国之宝也。”“信”是为政之本,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司马光说,“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人私心蒙蔽,欲望膨胀,总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有的人不敢正视自己、不敢直面社会,用空话、假话把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保护起来,由此而不诚不信大行其道。诚信的缺失不仅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使全社会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妨碍社会的文明进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