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15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外媒体提出的“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观点符合实际吗?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进行了回应。
信心源于对中国经济的客观评估
“索罗斯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不可避免,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言论?”
面对路透社记者的这一提问,徐绍史表示,近些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今后经济运行的现实会证明这一议论是站不住的。他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完备的产业体系,现在220多种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初步具备了比较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还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银行储蓄。
二是市场需求巨大。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6.8亿人,手机用户13亿,4G网络用户3.9亿,市场容量和规模巨大。同时,中国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
三是区域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和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区域间要素流通更加便捷,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四是生产要素质量在提高。每年全国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企业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这为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创造了很好的要素条件。
五是宏观调控经验丰富。这些年,中国妥善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宏观调控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当前,部分国外媒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
对此,徐绍史以数据进行回应——201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体里名列前茅。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进口仍然占据世界第二位,去年原油进口增加8.8%,铁矿石和精矿的进口增加2.2%,矿物肥料和化肥增长16.6%,天然和合成橡胶增长15.3%,主要农产品进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应该说,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