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猴年说猴——《西游记》也可以这么看(2)

摘要: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也就是我们说的猴年。一说起猴,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西游记》中一个具有通天彻地本领的猴子——孙悟空。我们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或者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常有这些疑惑:为什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唐僧的徒弟中为何只有孙悟空有紧箍咒?猪八戒为什么“投胎”成了一只猪?为什么小白龙化身白龙马之后却无法驮着唐僧走水路?为什么重活儿、累活儿都是沙和尚在干?孙悟空有通天彻地的本领,为何取经途中却一直在搬救兵?是谁说的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取经途中,唐僧所表现出的品质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何关联?

主持人:刚开始是一人一马,那么这个猴的原形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

丁老师:这个事情一直有很大的争论,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来看呢,晚唐五代的时候,取经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五到七人。今天的杭州将台山上,还有一幅五代时候留下来的壁画,壁画上画的是什么呢?就是玄奘取经,一人一马当然是保留的,但是又格外添出了一个跟随的人,猴手人身,牵着马匹,看起来像是玄奘的徒弟。但是这个徒弟怎么会是长着一个猴子的脑袋,到现在也没有切实的资料来说明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它给创造出来的。

主持人:不过发展到这个地方呢,也是和咱们看的电视剧《西游记》节奏是一样的。刚开始也是一人一马,等到后来呢,先收的徒弟是孙悟空,这个时候他的配置是一人一马一猴。

丁老师:南宋的时候,猴不光是确定了,而且它有了名字,叫什么呢?猴行者。

主持人:猴行者?其实这个猴子,它还有一个名儿叫“猴孙”,那么是不是这个“猴孙”一转变,最后它就转变成了“孙行者”,最后变成了孙悟空呢?

丁老师:也有可能。《西游记》这个小说,它和一般的有历史原形的小说很不一样。南宋末年或者元朝的时候,出现了一本讲西游记故事的小说,叫《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画》。取经诗画里面出现了一个什么呢?铜头铁额的猕猴王,自己说自己是八万四千猴子的头领,占据着花果山,是一个读书人的模样,已经具有变幻的本领了,但是又一个猴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什么呢?说这个“猴行者”不是国产的,是进口的。

主持人:外来猴。

丁老师:外来猴。中国历史上动物跟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应该说也不是少见的,比如熊。但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些凶猛或者高贵的动物,没有成为取经的角色,而是一只猴子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学者有什么意见呢?它不是中国原产的,他是进口的。因为我们注意到,中国文化很有意思的,他是很实际的。孙悟空它不一样。

主持人:《西游记》这本原著是明代小说家所撰。我还听说这么一个事。明代盛行耍猴,史料里面还记载着两个真实的猴破案的故事,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有一个故事非常令人感动,说一个耍猴人,靠耍猴为生,挣了好多的钱。有一天他和一个要饭的一起吃饭,他喝多了,和这个要饭的说,我靠猴挣了多少多少钱,我藏在了哪儿哪儿。结果要饭的人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最后杀死了耍猴的人,将钱和猴一起带走了。

要饭的人不懂得耍猴挣钱,一直在挥霍。钱花光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也想耍猴挣钱,但是无论怎么鞭打这个猴,这个猴就是不替他出力,后来,猴挣脱了他的束缚跑了。您万万想不到这个猴去了哪儿了?这个猴去官府了。这个猴当然不会说话,它去官府怎么办呢?他就拽啊,咬啊,拽着官府的衙役。这个县官大老爷一看,这猴怎么了?就派了一个人跟着这个猴走,这个猴带着这个衙役找啊、找啊、找啊找,就找到了乞讨的这个人。乞讨人一见猴回来了,还带了一个衙役,作贼心虚,到了公堂上,一下子就把这事情给招了。

招了之后,县官大老爷派衙役将这个耍猴人的尸体找到。在火化的时候,这个猴有一个壮举,挣脱了衙役的束缚,跳进了火海,和他的主人一起火化,陪他的主人一起走了。据史料说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但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我想也可能是明代对耍猴文化或者是对两桩猴破案的故事,有一定的推崇,这个作者他喜欢猴,他最后把这个猴定为这么一个孙悟空的形象。您想,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全是师傅丢了,可以说猴子在救师傅的时候,也是在破案,在找师傅嘛,您说是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